• 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梵文 D、拉丁字母
  • 2、亚里士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B、古埃及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C、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而来
  • 3、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延长历史的长度,拓展历史的宽度,挖掘历史的深度,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表一:

    西方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世纪

    大学兴起

    13—14世纪

    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3世纪末

    英国议会产生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表二: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76年

    元灭南宋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380年

    明朝废丞相,强化君权

    1381年

    明朝令商贾之家只许穿布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596年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1637年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44年

    清军入关

    1724年

    雍正帝下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教

    1729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1757年

    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对外通商

    17—19世纪

    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1)、根据表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请你根据表一、表二并结合所学,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 4、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材料一   两汉时期,棉花便已在西域落户。虽然此地种植的系通过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非洲棉(草棉),纤维质量较差,但这种棉耐干旱,适于河西走廊以至陕甘地区种植。唐宋以后,棉花在西北广大地区逐渐推广。

    ——摘编自殷晴《西域经济——对新疆开发史上若干问题的思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两汉时期棉花在西域得以种植的原因并写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域设置的机构。

    材料二   18—19世纪,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经济的核心。

    18—19世纪英国部分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表(百分比)

    时间

    棉纺织业

    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

    毛纺织业

    1770

    2.6

    1801

    17

    1831

    22.4

    6.7

    7

    14.1

    ——摘编自【美】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材料三   1839年,英国在华散商报告本国棉制品在中国“现在虽然有限,可是因为价格低廉,将来可望增加……它所开辟的英国工业品市场是不可限量的”。在棉纺织利益集团助推下,英国国内的新闻报道也表明了纺织商人的目的并呼吁政府使用政治或者军事力量以保护他们的贸易通往世界市场。

    ——摘编自杨松《英国棉纺织利益集团对华贸易的介入及其影响》

    (3)依据材料二,说出英国纺织商策划对华战争的目的,并依据所学说出战后签订条约的名称。
  • 5、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测源》

    材料二   下图所示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在全球性的、激烈的帝国静突中发生。……路易十六和他的大臣们在政治上陷入极其局促的境地。

    法国处于全球性危机的中心。整个欧洲发其以外地区都感受到了法国激进革命的冲击。……其他欧洲大国——从奥地利、普鲁士到英国和西班牙——对革命感到厌恶,认为这些动乱会葳胁到它们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秩序,它们准备成立一个军事同盟来粉碎革命。

    ——【澳】彼得·麦克菲《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此后三百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权力架构确立于美国哪一年颁布的宪法?并指出这部宪法的不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 6、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 7、下图是李华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纳一笔“婚姻捐”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C、西欧中世纪庄园 D、欧洲中世纪城市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二: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促使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材料三:秦汉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有郡县制、秦半两钱、蒙恬、五铢钱、盐铁官营、“推恩”、霍去病等。

    (3)从材料三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密切的词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资料卡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诸侯国之间…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秦卷》

    资料卡二: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

    ——摘自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资料卡一中分封制调节的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出现资料卡二的问题,秦朝实行的制度及影响。

    (2)、材料二:汉武帝统治时期有三大问题:一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了,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为解决问题一和问题三所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西周到汉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

    ②:《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中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1)指出材料一中①②的史料类型。并分析①②两种不同类型史料的关系。①中文物构建了“龙”这一共同形象,据此指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征。

    材料二:

    造字方法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经考古发现的国家都城、帝王陵墓、礼器、文字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它们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摘编自刘庆柱《不断裂的文明史》

    甲骨文

    现代汉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汉字能够“维系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得益于秦始皇采取的哪一重大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国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两种房屋建筑样式分别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形成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远古治水

    战国治水

    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全身心投入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最终消除水患。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惠,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他”是 A (人名),他治水所采用的方法是 B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作用是 C

    (2)根据材料二完成表格,在A、B、C三处填上适当内容。

    材料三:

    (3)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秦亡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认识秦朝的快速灭亡?

  • 12、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又在全国范围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政策旨在(     )
    A、增强朝廷经济实力 B、加强道德思想控制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提高商人身份地位
  • 1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以后《春秋》仿佛成了治国的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人们都会引《春秋》的内容来解决。这一现象说明西汉中后期(     )
    A、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法律制度基本完备 D、儒学思想得到弘扬
  • 14、对下面表格所示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西汉前期人口数量变化

    时间

    汉高租五年(公元前202年)

    汉武帝前期

    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1500—1800

    3600

    ——数据引自葛剑维《中国人口史》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 D、政府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 15、范文澜说,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作者旨在说明陈胜吴广起义(     )
    A、沉重打击了暴秦统治 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D、为农民起义提供纲领
  • 16、图为《秦朝驰道示意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秦朝驰道示意图

    A、修建长城的原因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统一六国的过程 D、丝绸之路的开通
  • 17、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 18、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 19、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下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该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C、技术先进,部门齐全 D、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 20、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人工建筑的高台上建有高等级建筑,还发现约20万千克炭化谷物。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D、出现了贫富分化
上一页 353 354 355 356 3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