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2001年。”你认为催生1984年和1992年两次创业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加入世贸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
  • 2、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下列关于这场讨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B、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改革开放的开端 D、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 3、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材料讴歌的历史人物是(   )
    A、钱学森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感慨“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工业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进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6、“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极端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   )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进“大跃进”运动
  • 7、美国人沃尔特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 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土地改革的有力支持
  • 8、2017年5月,在某次重大的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 B、西藏和平解放 C、“一五”计划完成 D、改革开放
  • 9、歌词蕴含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歌词是(   )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D、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 10、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尝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11、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风雨兼程的历史。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时间     相关史实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405年 郑和开始下西洋

    1553年 葡萄叶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61年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1771年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685年 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双方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1757年 清廷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选择上图大事年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至少两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2、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时期谚语

    材料二: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下面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最终完成的是在哪一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任答两点)
    (3)、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和港口,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任答两点)
    (4)、请写出材料四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 13、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事关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却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社会稳定。究其原因,除了严密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各民族相互牵制的管理模式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经验尤其值得探讨。

    ——尚衍斌《元代疆域治理的历史镜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宋辽双方达成协议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元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措施并指出各自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 14、唐宋是中国古代史上创新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接续的,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文化高峰。唐代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皇帝和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在整合中创新。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生活最活跃的场所设在市镇贸易中心的“瓦肆”“勾栏”。艺人们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要,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取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从此开辟了中国戏曲音乐表演艺术的先河。

    ——摘编自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生产工具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生产工具对古代农业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文明是如何在“整合中创新”政治制度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元时期市井音乐的特点和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 15、(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改进术活字技术,发明“转轮排字法”。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凡铸钱模以木四条为空匡……土炭末筛令极细,填入匡中。”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农业技术的革新 B、手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C、科技成就的传承与发展 D、对外交往的广泛影响
  • 16、清政府关闭国门是防止外国人“滋扰生事”,却阻断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使原本稀疏的资本生产不复存在,只能使自己在经济上不断萎缩。这表明闭关锁国(   )
    A、抵御了外国殖民侵略 B、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未能制止鸦片的输入
  • 17、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B、基本荡平东南沿海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促使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 18、郑和下西洋期间记载有16种药物融入西洋各国医学领域,治疗当地疾病,郑和船队从西洋各国引入的药材,大部分也被后来医者广泛运用于医疗实践中。材料表明(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郑和下西洋为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C、郑和下西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 D、郑和下西洋提升明朝国际影响力
  • 19、明洪武九年(1376年)对行省领导体制进行了改组,将各地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布政使是中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是执行皇帝旨意,向地方发布政令。这一改革(   )
    A、强化了明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B、缓和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 C、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导致地方官员权力划分模糊
  • 20、元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当时的印度、朝鲜、日本等国,曾与元朝纸币建立了兑换比率关系。波斯国学习、仿效元代纸钞经验,甚至把汉文“钞”字照抄不误。这印证了元朝(   )
    A、纸钞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B、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发展 C、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D、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