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下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②改革后天皇制度被废除

    ③特点是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④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阅读材料,判断下列关于自由和自治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用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建立起独立的城市共和国。那些取得完全自治权的城市,只向国王或领主纳定额赋税。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制定政策、法令和铸造货币。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另外一些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奥尔良、里昂和英国的林肯、牛津等,只享有不完全的自治权,由国王与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城市。

    ——《世界通史》

    ①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唯一手段是武力斗争

    ②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

    ③在完全自治的城市里,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④威尼斯、巴黎都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 3、下列各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上古历史终结,世界进入中古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
    B庄园法庭由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庄园在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
    C阿拉伯帝国的“智慧宫”收藏了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文献阿拉伯帝国在保护古代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D日本以唐朝制度为蓝本,实施改革形成武士和武士集团
    A、A B、B C、C D、D
  • 4、某同学要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在他搜集的资料中,有帕特农神庙遗址、《荷马史诗》罗马大竞技场遗址、《十二铜表法》。据此判断,该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C、罗马帝国的兴衰 D、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 5、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与中国唐朝有贸易往来       ②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方法

    ③ 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④ 实行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下图所示的权力机构组织形式出现在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中国 D、希腊雅典
  • 7、如下图塑像所示人物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占领埃及,荡平波斯帝国,直至印度河流域。他创建的帝国拥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他是(  )

    A、伯里克利 B、凯撒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
  • 8、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城市国家兴起较早 C、地处大河流域,土地肥沃 D、都很擅长军事远征
  • 9、观察“名城见证的历史”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1842.8”在“南京”签署的屈辱条约中,中国丧失了哪一领土?在“南京”建立的“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什么?
    (2)、“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见证了哪一近代化探索活动?写出这一运动客观上起到的进步作用。
    (3)、“北京”于1898.6.11—9.21开展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4)、“1911.10.10”发生于“武汉”的哪一事件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什么?
  •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最大贡献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是中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 11、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     )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封建制度
  • 1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的某次起义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据此判断,这次起义是 (        )
    A、萍浏醴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3、“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这一严峻形势的出现是因为(     )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4、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以往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在于(     )
    A、政府的残酷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军内部分裂 D、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 15、维新派一直宣传民权、开国会,但“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这反映了(     )
    A、维新派主张君主专制 B、设国会不适合国情 C、改革派力量不够强大 D、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 16、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19世纪末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17、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印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洋务运动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企业?请列举一位该运动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

    (2)与图片②中有关的历史事件在社会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图③人物组建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与图④杂志相关的运动是什么?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5)请给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时代主题。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材料三   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以上均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这次“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发生于近代哪一侵略战争中?材料一中“光绪年间的改革”指的是什么运动?
    (2)、指出材料二所指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的时间和该共和国的名称。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9、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不懈探索】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英勇抗争】

    材料二: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庚申之变”圆明园被焚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了30多年的“自强运动”。

    ——郑家馨《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材料三: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侮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材料四: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故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感悟历史】

    材料五: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可以为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的“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列举的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
    (4)、根据材料四,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5)、从国弱民辱到国富民强,你对中国的伟大巨变有何感想?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的英国很快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的政策和经济形态顽强地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材料二:读图。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1)、材料一所述是中国哪一场战争的背景?“头号强国的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2)、如材料二所示中英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通过以上史实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上一页 1133 1134 1135 1136 11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