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智慧总结,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指导农业生产 B、观察天文现象 C、了解季节变换 D、传承民族文化
  • 2、周有许多封国,它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不过,这种动乱不宁的政治局面致使中国知识分子急急反省。这句话旨在强调(     )
    A、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战争带来的危害
  • 3、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问,孔子解释说,子路性格莽撞,所以让他注意克制;冉有行事畏缩,因此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此故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举一反三 D、温故知新
  • 4、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下列选项能体现其政治主张的是(     )
    A、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依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 D、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5、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广泛使用。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布币似农具铺,楚国使用蚁鼻钱。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文化多元一体 B、货币铸造技术成熟 C、统一趋势加强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齐国的位置应是(     )

    A、 B、 C、 D、
  • 7、该走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诸侯图数量(个)

    A、日趋统一 B、战争残酷 C、战争规模大 D、局势动荡
  • 8、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人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句话证明了南方的楚国(     )
    A、善于征战四方 B、自认为属于蛮夷 C、版图靠近南海 D、已有华夏认同观
  • 9、古人除了有姓名,还有取“字”的说法,“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下表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姓名和字。由此可以反映出(     )

    姓名

    姓名

    冉耕

    伯牛

    司马耕

    子牛

    冉雍

    仲弓

    冉季

    子产

    A、孔子弟子很有文化 B、春秋后期出现牛耕 C、孔子弟子受人尊敬 D、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
  • 10、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同盟国要言归于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周天子也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会盟说明春秋时期(     )
    A、争霸战争很频繁 B、霸主有很大的影响力 C、争霸是为了结盟 D、霸主取代了共主天子
  • 11、先秦古籍《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下列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中,可以佐证上述文献资料的是(     )
    A、 B、 C、 D、
  • 12、近代名人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论断的传说有(     )
    A、涿鹿之战后,蚩尤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B、黄帝教人建筑宫殿,制作车舟衣裳,凿井取水 C、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品尝百草辨别药物来治病 D、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深得民心
  • 13、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古城遗址内挖掘出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 陪葬品丰富甚至有人殉的墓葬。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说明当时的陶寺地区(     )
    A、生产力不如早期原始社会 B、建筑水平有所提高 C、手工业已达到较发达水平 D、已进入了文明社会
  • 14、原始农业种植发明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人口增长并提高人类寿命
  • 15、粟是一种喜干怕涝的农作物,陕西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碳化粟粒;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水网密布,河姆渡遗址则有大量水稻遗存。这说明(     )
    A、半坡原始居民偏好食粟 B、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温暖湿润 C、河姆渡原始居民偏好水稻 D、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 16、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火使得肉类、块状根等食物变得精细、高质量且易消化,从而促进了人类脑容量的增加。这表明(     )
    A、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进化 B、火能够烤熟食物 C、火能驱赶野兽,保护人类 D、火能照明、取暖
  • 17、人类从哪里来?达尔文从生物进化角度分析,认为人是从猿类进化而来。马克思从人类社会进化角度分析,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若按马克思的观点,元谋人能成为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因为发掘出了(     )
    A、用火痕迹 B、门齿化石 C、粗糙石器 D、磨制石器
  • 18、在世界古代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历慎思同学以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往为主题收集了探究资料,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材料二

    古代希腊示意图

    材料三   历慎思同学整理的古代文明交往史实知识卡片

    1.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彼此互利互惠的商贸活动不但促进了彼此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

    2.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并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3.在自然科学方面,古代印度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

    4.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

    5.古罗马的兴起大约在公元前700年,是以罗马城的修建为标志的,经过几百年的征伐与发展,在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帝国。

    ——整编自周国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中A、B、C、D代表的文明名称,并列举A、B两处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各一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希腊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西风东渐,新旧激荡。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材料一

    【近代化的比较】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力,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旧制度与大革命》(序言)

    【近代化的湖流】

    材料三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上面是某同学根据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美国革命面对的“强大的敌人”有何区别?英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美两国革命中为实现“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而发表的法律文献。
    (4)、这三场革命体现了怎样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
  • 20、1848年在伦敦出版的一份宣言成为“所有国家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国际歌》 D、《人权宣言》
上一页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