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据下面资料可知,熊继贞荣获“首功执照”是因其参加了(     )





    执照正文主要内容为:“照得我军举义,恢复鄂州,汉口汉阳,血战旬月。我鄂中将士 万众一心,力持危局,因之各省闻风响应,中华已成共和,得以脱出专制,实由该将士等首先发难,铁血购来,殊堪嘉尚。”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 2、随着近代外交的发展,晚清政府官方正式确立了第一面国旗——黄龙旗,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又颁行了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从第一面国旗的确立到第一首国歌的颁行体现了(     )

    A、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自豪 B、清朝政府主动与国际接轨 C、列强侵略促进思想民主化 D、清政府已完成近代化
  • 3、下图为近代美国报上的一幅漫画,题目《门户开放》。漫画反映出(     )

    A、美国领导八国联军侵华 B、列强反对美国侵略中国 C、美国试图美化对华侵略 D、中国民族危机有效缓解
  •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中维新派曾对中国传统一夫多妻制度和妇女守节习俗进行批判,主张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离异自由,革除童养媳陋俗;认为婚 姻应该是双方自愿,两情相悦才行。可见,维新运动(     )
    A、促进了民主思想的盛行 B、推动了社会习俗的革新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D、遭到了顽固势力的抵制
  • 5、“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现代化
  • 6、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 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这一条约(     )
    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割让了中国辽东半岛给日本 C、赔偿了帝国主义2100万银元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7、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清政府决定(     )
    A、设置伊犁将军,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C、加强边疆治理,设立台湾行省 D、谋求制度变革,提高国防实力
  • 8、据《清史稿》统计,洋务运动30年间,由洋务派创办的较大规模的企业达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国外先进战舰14艘。这期间,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介绍外国事物,大量国外书籍被翻译。并且,中国大路上开始出现铁路,还架设了电报……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发明了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 9、近代美国人马汉认为:“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拥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他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近代美国实现马汉这一设想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 C、《天津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 10、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 每省只准设一马头(通商口岸),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头(通商口岸)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下列选项中同样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1、历史学习小组梳理中国近代史时发现以下漫画(下图)。该漫画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图名:烟之牢笼   图中文字:上面四字分别为:官、绅、士、庶

    A、鸦片战争的经过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虎门销烟的必要性 D、《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 他们推动了一场变革……在文化领域,日本人以同样方式修改了中国的模式。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民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做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现在,他给它带来了一个宗教和一部经典,带来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和社会的国家。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如果以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变革”的名称,并说说这次“变革”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判“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出这一评价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阿拉伯帝国的文学、医学成就各一例,并说说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各个阶层的封君封臣的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就有了封建的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封臣要尽一些义务和责任……封臣应对封君履行的义务则更多。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庄园是为庄园主及其附庸农民生产所需物品的经济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单位。通过庄园法庭等,领主有效控制和管理了自己的庄园,维持了良好的封建秩 序。……在这种制度下,庄园内的各类土地属于集体共有,村民享有共同的权利。……农奴一个星期需要到领主的自营地上工作三天。农奴的妻子需要在庄园主家里纺织、清洁、做饭等。……领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通过庄园法庭调节解决。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西欧9-13世纪是封城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 (最大的集市是香槟集市),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居民要取得法律规定的身份,依法纳税者才享有市民权利,他们逐渐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 ……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之间流行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特点,并说出维系这一制度的 纽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以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以后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
    (4)、综上所述,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述中世纪西欧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 14、看图回答问题。

    图1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

    图2古代希腊示意图

    (1)、根据图1写出A、B、C、D四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指出图1、图2两幅图所反映的文明类型,并说说形成不同文明类型的主要原因。
    (3)、列举图1、图2所示文明的文明成果各一例。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世界不同文明发展的认识。
  • 15、【法律文献】《》(法典)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 16、【庄园经济】西欧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制下的耕地是佃户的“”,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 17、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 18、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封建庄园出现 B、世界市场形成 C、租地农场出现 D、现代工厂出现
  • 19、“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了 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这段文字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发展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 20、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下列各项中,能表达当时农奴心声的是(     )
    A、“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B、大学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C、“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D、“我的附腐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上一页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