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前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天福山中学六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威海市荣成三十五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郑路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东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五四学制)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
1、经过初一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李刚同学对中国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寒假中,他所在的七年级(2)班要组织一次“中国书画之旅”的活动,请你为同学们设计行程:(1)、李刚的“书画之旅”总体安排:(2)、请你为李刚介绍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和画家及作品:
(各举一例即可)
(3)、准备练习书画的用品:(4)、帮助李刚体验学习的成果:①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②中国书画作品与奥运会、世博会的结合:
(5)、帮助李刚整理“书画之旅”的感悟: -
2、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编辑了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们设置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请你参与进来,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栏目一】工程建筑图一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 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在造福人民。这项水利工程是什么?
(2)、【栏目二】发明创造根据图二回答,哪一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图三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工艺,他是谁?
(3)、【栏目三】医学与农学

图四 图五
图四是我国发行的邮票《古代科学家——贾思勰》,他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请写出这部农书的名字。
(4)、【栏目四】书法艺术书法在东汉以后逐渐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图五是东晋时期某位书法家的代表作,他被誉为“书圣”,他是谁?
(5)、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天我们应如何做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
3、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 ②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③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八位 ⑤著有《水经注》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 D、①③⑤ -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的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兰亭集序》 D、《女史箴图》
-
5、 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
6、 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
7、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雕刻的造像,吸收了哪一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A、伊斯兰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
-
8、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的道具有四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A、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有一盘葡萄
-
9、 下面是四名同学在看到下图所示这幅名画摹本的局部图时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10、 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论语》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 -
11、 《兰亭集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被后人誉为( )A、“画圣” B、“诗圣” C、“书圣” D、“医圣”
-
12、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材料一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
①《八国联军目击记》节选

②电影《神鞭》海报

③《辛丑条约》签字页
《八国联军目击记》是俄国记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写的一部战地日记。上述节选内容记叙了1900年6月2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加入了义和团,甩动被称为“神鞭”的大辫子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故事。
内容节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1)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最可信的两则史料。(写序号,多选、错选不得分)结合《辛丑条约》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陈其樵日记:(5月4日)“……雇车至天安门。见北京大学、法政专门、中国大学及吾校学生均到,数约三千人。……后见演说已完,各校学生人手一旗,将为游街之举;……向尤君索一白布旗,上书‘还我青岛’,同大队前进。自天安门出发南行,出中华门东折,将穿东交民巷。至美使馆门前,不能前进。……乃由美使馆北行,经长安街、崇文门大街。沿途散布全体学界之通告,……经由石大人胡同,及至赵家楼曹汝霖宅门口,……群呼杀卖国贼!……忽见宅内火起。巡警大呼火起,请学生速整队归去。……有力弱不能走者,巡警乃以武力逮捕。”当时的《纽约时报》也刊载了“(五四当天)数人被捕”等消息。
(2)依据材料二,在下图中画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

-
13、
思想的力量。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主持翻译了许多西方书刊。魏源根据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该书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页“相关史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上述有识之士对世界各国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写出践行魏源思想的历史事件及你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材料二 甲午战败,严复深受刺激,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四篇文章,以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说为武器,批判君主专制理论,抨击科举制度,主张“用西洋之术”以致富强。他翻译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生物进化理论,出版后立刻风靡思想文化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
时代背景_____

严复宣传批判君主专制
“用西洋之术”
“物竞天择”
“生存竞争”

资产阶级“救亡”探索
①(历史事件):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等
②(历史事件):推翻清朝统治,终结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思想解放
材料三
人物
简介
作品

孙中山
(1866-1925)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14岁时赴美国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实践,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孙中山手书
同盟会纲领

鲁迅
(1881-1936)
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考入南京的新式学堂。1902年他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补习外文和基础知识,后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观看日俄战争的画片中,他看到了中国人对列强的侵略、同胞的受辱麻木不仁,深受刺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国民)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3)依据材料三,比较孙中山和鲁迅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说出两者在救国方式上的差异。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二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
材料四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半年内,中国涌现出约400多种白话文新刊物,列举著名的几种:
刊物
创刊日期
部分内容摘要
《新青年》
1915年9月
1919年第6卷的马克思研究号: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顾孟余《马克思学说》
刘秉麟《马克思传略》……
《星期评论》
1919年7月
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新思想
唤醒和教育妇女
提倡白话文学
介绍或宣传马克思主义
唤醒工人和改造社会
……
《少年中国》
1919年7月
《建设》
1919年8月
《解放与改造》
1919年9月
《少年世界》
1920年1月
《政衡》
1920年3月
《社会潮》
1920年8月
材料五 五四运动后邓中夏等人到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中进行讲演,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工人。1920年2月,陈独秀到上海后,创办工人学校,如“劳工半日读学校”与新式工会向上海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工人运动,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5)依据材料四、材料五,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14、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或口号,都曾使国人为之振奋。下列口号或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
15、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些事例说明( )A、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B、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的目的就是罢工 D、此时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
16、下列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扶清灭洋”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拒和、迁都、变法”
-
17、老师在讲述某事件时,在《1919年北京城市布局示意图》上重点标注了“外国使馆区”“运动爆发地”“学校”等信息,据此推断老师讲的这一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
18、“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话提倡的是( )A、文学革命 B、反对旧道德 C、民主思想 D、学习科学
-
19、某作家在新文化运动中想发表一篇反封建思想的文章,但是又不知在哪里发表为好,你给他推荐的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国闻报》
-
20、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其代表人物有( )
①陈独秀 ②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胡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