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是古代亚非文明分布示意图,其中B处所在地区对应的文明是(     )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代中国文明 D、古印度文明
  •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①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商鞅还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民心。

    (1)材料一中①—④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的是________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的是________

    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的是________

    (2)如果你是变法时期这个国家的一员,你怎么做才可以获得爵位与土地?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派人在秦都城的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发出告示:谁把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消息很快传开,但大家都不信。商鞅改为“赏五十金”。有人完成了这个事情,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随后,商鞅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3)商鞅变法前进行“南门徙木”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4)有人说商鞅变法成功了,也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结合上述材料以及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谈谈你对于商鞅变法的看法。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以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5)材料四当中提到两种治国理念,即“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你认为哪种理念更贴合商鞅的改革?这两种理念分别对应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两个学派的政治主张?
  • 3、开办私学,打破当时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局面的教育家是(       )
    A、黄帝 B、商鞅 C、老子 D、孔子
  • 4、史籍记载: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秦穆公“并国十二”。楚庄王“并国二十六”。这种局面出现在(       )
    A、商朝中期 B、西周初年 C、西周末期 D、春秋时期
  • 5、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百家争鸣出现 C、各国变法改革 D、大规模民族交融
  • 6、《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在北,燕在南,两国各自建有都城,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即由此二城开始。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 7、把商朝都城迁到殷,使王权得到加强的商王是(       )
    A、成汤 B、盘庚 C、纣王 D、武王
  • 8、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这些现象集中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
    A、掌握了制陶技术 B、开始进入早起文明社会 C、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 D、共同劳动地位平等
  • 9、《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乃始教民……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此记载反映了(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B、中国传统医学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C、中国医药文化历史悠久 D、中外交流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和传播
  • 10、新石器时代中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遗址位置尽管相距甚远,但他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化(       )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 11、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国人类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以下考古发现与北京人相关的是(       )
    A、用火灰烬标本 B、北京人狩猎想象图 C、带孔骨针和装饰品 D、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 12、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据科学家测定,他们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他们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郧县人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徙木立信·历史解释】

    材料一   商鞅上任后,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约10米长的木杆,并贴出告示:将此木扛至北门者,赏十金。人们都不相信,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一个胆大的人扛起木杆,一直扛到了北门,果然如数获得了赏金。

    【重农兴邦·史料实证】

    材料二

    【富国强兵·时空观念】

    材料三   下图为秦国军队的战绩(部分)

    【感悟认识·家国情怀】

    (1)、材料一中商鞅此举有何用意?
    (2)、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有关?该措施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秦军战绩辉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14、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围绕着“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个主题,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进行了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加吧!

    子项目一【文物·体会先民智慧】

    子项目二【建筑·探究人地协调】

    子项目三【文字·感悟中华文明】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文物记载历史。请从上面文物中任选一个,为其设计解说词。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四和图五建筑的名称。它们的构造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各有什么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认识。
  • 15、某校举办先秦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这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B、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 16、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目前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太一统趋势 C、存在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 D、两地农业文明都较为发达
  • 17、西周利簋(青铜器)上有一段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这说明该青铜器的特点是(       )
    A、制作工艺高超 B、具有文学价值 C、种类多,规模大 D、具有史料价值
  • 18、“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由此可见,“鼎”是
    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 19、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听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御赐“万世师表”匾。康熙帝尊崇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历史依据是孔子(       )
    A、提出“仁”的思想 B、主张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 D、撰写《论语》一书
  • 20、“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反映出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C、兼并战争,民不聊生 D、统一中国,禅让出现
上一页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