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战国、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昔秦皇帝……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之教,置博士弟子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下页所示图片为轮台古城还原示意图,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写出材料一中“秦皇帝”实现“海内为一”的时间,并说明其“功齐三代”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各有什么重大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西汉在此所“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
  • 2、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思维,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微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说明了我国(   )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B、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包容性 C、古代科技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性
  • 3、三国时期,“遥领”“虚封”现象大量出现,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曹魏境内)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国境内)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曹魏境内)牧。当时各国进行“遥领”“虚封”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景 B、宣示各自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自己开疆拓土的意志 D、给敌对的政权制造压力
  • 4、右边历史知识示意图中的“▲”处可填入(   )

    A、合纵连横 B、百家争鸣 C、休养生息 D、独尊儒术
  • 5、右图所示的商鞅变法措施,其作用是(   )

    A、巩固了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周天子权威,利于诸侯崛起 C、严明了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D、有利于人才选拔,提高社会生产力
  • 6、下面是西周和东周时期王室势力情况表,其反映了东周(   )

    时期

    土地

    人口、财力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削弱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A、土地荒芜,人口减少 B、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C、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D、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 7、《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有学者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春秋争霸 D、楚汉之争
  • 8、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9、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B、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 10、从下图来看,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彳”,表示行走;右边“眼睛”上有直线,表示“行正、目正”。在金文中,有的字形在“德”字右边“眼睛”下加了一颗“心”,表示还要“心正”。此后的各种字体基本沿用了金文的这一写法。“德”字的字形演化主要说明(   )

    A、早期汉字主要用会意造字法 B、社会道德意识逐渐受到重视 C、儒家崇德尚贤观念影响深远 D、心理认同是华夏文明的内核
  • 11、《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但因未留下文字,故夏朝历史一直存疑,直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挖掘,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由此可见(   )
    A、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文献记载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考古发现创造新的古代文明 D、史书记载比考古发现更真实可信
  • 12、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 5000多处,其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 C、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 13、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住在山洞里,即以“穴居”为主;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在平原上,并形成了固定的聚落。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变化 B、原始农耕得到发展 C、能够掘井引水 D、人类已会建造房屋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建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归纳“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采用的“试验性疗法”对美国产生的“疗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危机一改革一结果”结构,举出俄国或日本一例来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15、史料是学习历史的载体,鲜活的史料可以再现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退却开始了……整天嘘气成冰,鼻孔和眼睫毛下吊着一根根冰柱。在这种可怕的寒冷中德国士兵战斗着——不再为理想和祖国而战,而只是习惯、纪律和求生本能。当他们的力气和意志已经耗尽,他们就倒在莫斯科洁白的雪地上,任凭寒风从他们身上吹过。

    ——德国军官哈佩的回忆(节录:1941年12月)

    材料二

    图1全力以赴,摧毁日本(美国宣传海报)

    图2海报《绞死希特勒》1942年

    材料三

    部队既无弹药,也无食物。南方、北方和西方前线出现解体迹象。东北战线上有五个兵师已被歼灭。由于三面都被强行突破,战线已被粉碎,德军再守已无意义。军队要求许可立即投降,以便保全在斯大林格勒的全部生命。

    ——德军第六集团司令保卢斯发给德国统帅部的电报(1943年1月24日)

    (1)、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据材料指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至少答两个)
    (2)、图1最早可能是哪个事件后美国创作的?结合所学写出最能反映图2含义的文件。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电报反映了二战中哪一战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战役结果有何积极影响?
    (4)、从材料内容看,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当时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哪一趋势?
  • 16、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升级,战争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以冲突给巴以双方带来重创,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已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宗教和信仰问题是导致巴以冲突难以和解的因素之一,以色列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之间存在着宗教和信仰上的矛盾,对于一些极端分子来说,宗教成为了他们进行暴力行为的理由。宗教信仰的冲突往往使得巴以冲突更加复杂和困难。

    ——综合自互联网

    材料二

    它是法国的军事要塞,防御工事复杂坚固。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此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此次战役有“绞肉机”之称。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美国海军基地,沉浸在周末安谧的气氛中,睡梦中的美军没有觉察到战争正在逼近,7时55分,日军的炸弹像暴雨般倾泻到美国海军基地……

    ——选自统编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穆斯林”信仰什么宗教?公元一世纪,相传谁在巴勒斯坦地区创立了基督教?
    (2)、材料二中的“这次战役”是什么战役?这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
    (3)、材料三描述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战争的惨痛历史留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 17、下表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部分措施”。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

    时间

    措施

    1933年

    颁布《紧急银行法案》,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农业调整法》,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1934年

    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

    1935年

    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成立工程进展署

    A、奉行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消除了国内外社会矛盾 C、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经济 D、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 18、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在1944年6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反攻总算来了!盟军在飞机的支援下在法国的西北部登陆。成千只运兵船和成千架飞机今天清晨穿过英吉利海峡。”日记中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凡尔登战役 B、敦刻尔克大撒退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19、阅读表格(来源:依据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内容制作),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交战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

    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同盟

    主要战场

    欧洲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

    关键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结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A、每间隔二十五年就会爆发一次世界大战 B、两次大战的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C、亚洲地区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 D、两次大战的结束都与核武器的使用相关
  • 2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北宋的汴京、南宋的临安、元代的大都,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兴隆,人物繁阜,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宋元时期的戏剧观众已由宋前以上层社会为主要对象,走向全民化、平民化。大量涌现的观众,以及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促使戏剧演出的商业性竞争,推动我国戏剧的发展与繁荣。

    ——摘编自吴晟《简析宋元民间戏剧观众的主要构成》

    材料三

    作品

    作者

    内容或简介

    《蒙娜丽莎》

    达·芬奇

    《国民革命歌》

    邝墉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习雷锋好榜样》

    生茂、洪源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戏剧观众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表格并结合所学,以“作品与时代”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表格中任一史实进行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上一页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