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面对中国的严正警告,俄军置若罔闻,并且在边境地区继续增兵,扩大侵略。这一现象结束于(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 B、与俄勾结的噶尔丹落败 C、《尼布楚条约》的正式签订 D、大、小和卓叛乱的平定
-
2、“明初以如此巨大规模的船队,历时近30年,遍访‘西洋’30余国……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材料中的船队最远到达( )A、非洲南端---好望角 B、美洲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东南亚地区
-
3、《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中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由此可知,明太祖这种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
4、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由此说明了( )A、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 B、宋代经济的繁荣 C、活字印刷术的高效性 D、宋代文化的普及
-
5、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这反映了宋元时期( )A、社会风气开放 B、城市生活丰富 C、中外交通发达 D、商帮活动频繁
-
6、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写道,元朝以前的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元朝之前没有统一的王朝 B、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之前所有朝代力量薄弱 D、元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均被汉化
-
7、忽必烈继承汉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据此可知元朝( )A、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B、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D、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8、针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状况,赵普向宋太祖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为“制其钱谷”,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相权 B、设置通判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到地方任长官
-
9、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佛教经典中有“武则天制”的字样,应为武周后期的雕版印刷品。早在隋朝时期,文献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隋唐时期( )A、只会印制佛教经书 B、手工印刷业很发达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
10、日本奈良时代的节庆仪式遵循《大唐开元礼》,太医署用药以唐代《新修本草》为标准,且都城平城京布局仿照长安。与这些现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来华 D、文成公主入藏
-
11、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体现了唐朝(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丰富的文化生活 D、繁荣的商品经济
-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 C、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D、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
13、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D、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
14、“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5、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于是隋朝建立后( )A、推行科举制 B、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开凿大运河
-
16、唐代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句反映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是(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C、方便隋炀帝出游 D、加强西北边疆治理
-
17、成语“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无阻。)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灭掉陈朝前,隋文帝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三次征讨辽东 D、创立科举制
-
18、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历程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861
洋务运动兴起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898
戊戌变法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11
辛亥革命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15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92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19
五四运动
200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3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4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2022
中共二十大召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请你运用材料中近代中国在器物(技术)上探索现代化的史实对此加以说明。(2)、从下面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19、改革开放实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谱新篇】
材料一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人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包干到户忙】
材料二 “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对外开放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变革”是以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的?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请你对做出这一伟大决策的邓小平进行简要评价。(2)、材料二反映了安徽凤阳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思考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座城市?依据材料三示意图归纳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
20、民族品牌·世界闪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工程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一汽在长春开工建设。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并签发了“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中共中央指示。为了建设一汽,从1953年起,举国上下向这里输送来建设大军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苏联对一汽的建设和投产也给予了全面的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1956年7月13日,一汽终于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摘编自梁骁、王宁《“共和国长子”生长录: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一汽”诞生》
材料二 同仁堂早年为清宫御药房,供奉御药172年。1949年到1959年,在国家扶持下同仁堂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药,在1954年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李建勋《亲见同仁堂新生》
材料三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现在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共和国长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同仁堂在服务对象、生产方式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国营企业面临怎样的生产困境?厂长、经理“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要的是什么“权”?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