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遗迹分布广泛。下图是考古发掘的一些器物,它们共同反映了( )
骨耜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A、远古先民使用骨耜劳动 B、远古先民能够制作陶器 C、远古先民能够种植水稻 D、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
2、 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城邑、人口的史事。这一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印证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B、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 C、印证周王对功臣奖赏十分重视 D、证实江苏曾是周王统治南方的中心
-
3、 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源远流长,百川汇聚,不断推陈出新。张老师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时代新声”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观察场景————阐释劳动智慧】
黄帝经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登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
任务二 【分析归纳————思考社会变化】
任务三 【品读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之以政,齐之以剂,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编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摘编自《道德经》
(1)、先民的智慧凝结成灿烂的文明流传至今。简述下面两处历史遗址承载的历史价值。(2)、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时期?这两幅地图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怎样的政治形势?(3)、阅读任务三,分别写出他们各自代表的学深及其思想主张。并回答这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远,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祖国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泰国实行商鞅变法,“为四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度,按军功授田,重新规划土地,设立地标,明确土地回至,同时设立官职保护私有土地不受侵犯,允许土地买卖。至此,私人土地的所有权依法确立了下来。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刘新文《先秦土地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说明商鞅变法的作用。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神农之时,天雨象,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民有疾,未知药石,灵命(神农)始草木之溢,察其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求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聚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根据材料二,指出神农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
6、 有这样一张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盘 D、青铜面具
-
7、 2023年11月 15 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阐述了中国“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8、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中的 “都江堰”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体现。第8课中的“甲骨文与青铜器”同样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 )A、劳动增强了原始人的体质 B、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劳动人民推动政治发展 D、劳动创造了灿烂文化
-
9、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华:贵族出身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
10、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至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改革。材料表现的是( )A、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B、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 C、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D、铁犁牛耕的全面推广
-
11、 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周天子失去了政权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天子 D、周王室权力的衰微
-
12、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属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A、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袭扰 B、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C、促进了各民族交融的进程 D、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
13、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事件发生在①所示朝代( )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诸子百家学说兴起
-
14、 二里头遗址所处的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前所未见的大型宫殿式建筑基址,此外还有中、小型地面房基,以及更多的陷入地下的半地穴、地穴式房屋,面积最小的勉强可供二三人栖息。以上内容说明夏王朝( )A、制定了比较成熟的历法 B、长期对外征战耗费国力 C、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明显 D、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疆土
-
15、 传说黄帝之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首领。关于他们之间禅让的故事,古书中有不少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 )A、中国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 B、古代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 C、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领袖 D、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
-
16、 下图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A、深魔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
17、 下图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这证明生活在该遗址的古人类已经懂得( )
①磨光技术 ②纺线织布 ③烧制陶器 ④钻孔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18、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B、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C、纪录片《人类的起源》 D、元谋人的两颗牙齿
-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探究一:思想智慧】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探究二:科技之光】
材料二
【探究三:传承之任】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结合所学,给孔子制作一张名片。姓名:孔子
时代:
身份:
主要贡献:
(2)、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什么样的思想局面。(3)、图一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何贡献?范晔的《后汉书》认为它最早是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你是否同意范晔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图二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5)、据材料三,归纳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公教或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贪。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抚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四 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磨新的国家。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摘编自《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1)、比较材料一、二,东周时,周王室的政治、经济地位与西周初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春秋时期战争的看法。(3)、材料四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其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