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联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下面对联承载的丰富信息见证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是(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红旗漫卷进西藏,百万农奴迎曙光 C、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D、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A、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D、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3、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4035亿公斤,人均近400公斤,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短短几年就基本解决了。“解决”的策略是实行( )A、公私合营 B、政企分开 C、联产承包 D、市场经济
-
4、下表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部分)变化的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底至1978年底
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语言学科
1451人
93.7%
语言学科
1150人
15.4%
自然科学
97人
6.3%
自然科学
6039人
81.0%
其他
267人
3.6%
A、改革开放的需要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
5、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
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颐和园改名为人民公园,太庙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命名的变化意在凸显新中国( )A、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 D、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
7、2025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 走近古代建筑】
布达拉宫
作为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技艺和特色。宫内壁画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来、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大量记录了各民族民间往来互动的场景。
——车明怀《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管见》
【任务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
【任务三 走近历史绘图】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结合所学知识,壁画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谈谈你如何理解布达拉宫是“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2)、结合所学知识,填出①所示朝代。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特点。(3)、史料分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请你据此判断上图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它反映了郑和能七下西洋具备了什么条件?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4)、同学们在探究中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种观点,请你选取其中一个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观点①: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
观点②: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观点③:中华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焕发光彩。
-
9、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九年(1670年)
全国人口数
约1 914万
约1 939万
时间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约16 445万
约31 328万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见证了怎样的盛唐气象?(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文资料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2)、材料二中图片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哪个朝代?该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该政策对材料一中的制度有什么促进作用?(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该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的变化。该变化在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 -
11、某七(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进行探究,制作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请你观察下面的示意图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
12、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主张“存天理”以维护统治 C、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法约束 D、反对儒家经典倡导思想自由
-
13、元朝疆域广阔,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了新民族回回
-
14、★如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该图可以用来佐证( )A、元朝海陆交通发达 B、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元朝人民赋役繁重 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
-
1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图中空白处应是( )A、世袭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
-
16、下列示意图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A、取消了崇文抑武 B、增加科举名额 C、王安石实行变法 D、发展文教事业
-
17、★杜甫在《北征》中写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体现了诗人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山河破碎”的原因是( )A、隋朝灭亡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
18、★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新机重启”得益于( )A、民族交融 B、文化发展 C、疆域扩大 D、制度创新
-
19、★下面目录节选自一本人物传记,他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2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是我国长期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明
朝代
简介
曲辕犁
①
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②
北宋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其上,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材料二 充裕的食品供应使许多人能够发展其在科技和手工业方面的兴趣。中国的手工工匠们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技发明……除了改进已有的技术外,唐宋的工匠还发明了全新的产品、工具和技术,最著名的就是火药、印刷术和航海技术。——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在不同的科技领域,先后出现五部经典的著作。按作者的时代顺序,依次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乐律大全》、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它们基本上都带有对本学科科技成就进行总结的色彩,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开创性,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补充材料①②处内容,并概括两个发明的共同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并分别说明宋朝印刷术、航海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列举一例材料中的著作说明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4)、综上所述,概括促进我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