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以下图片展示的是该汉墓出土的两件文物。这反映了,该时期(     )

    漆器                                          素纱单衣

    A、纺织品种类繁多 B、手工业有大发展 C、长安城布局规整 D、人口数增长较快
  • 2、下图是某一历史现象形势图。对该事件描述准确的是(     )

    A、其关键领袖为项羽和刘邦 B、在大泽乡建立了张楚政权 C、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起义 D、该事件被称作“楚汉之争”
  • 3、“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这“印记”体现在(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建秦始皇陵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实施严刑苛法
  • 4、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分封制,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新皇帝”是(     )
    A、秦始皇 B、周武王 C、汉高祖 D、汉武帝
  • 5、‘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大一统”变为现实提供证据的是(     )
    A、 B、 C、 D、
  • 6、战国末期,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同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的思想主张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7、下面是某一时期形势图。它反映的是(     )

    A、西周分封示意图 B、春秋争霸形势图 C、战国形势图 D、秦灭六国示意图
  • 8、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单元复习专题”课堂笔记(部分)。他学习的单元主题应是(     )

    单元主题: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百家争鸣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C、向封建社会过渡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9、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周王室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这主要阐述了分封制的(     )
    A、目的 B、性质 C、权利 D、影响
  • 10、观察下图文物,这可以用来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 11、考古学者发现良渚遗址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还修建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反映了,良渚时期(     )
    A、文化影响范围广阔 B、社会人口规模庞大 C、工业生产水平高超 D、统治者组织能力强
  • 12、2024年是中国龙年,中华大地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下图是各地博物馆展出的一组出土“龙”文物。这印证了,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起源最早 C、持续发展 D、中原引领
  • 13、国家博物馆某展厅最吸引人的展品是一粒出土于浙江、距今一万年的炭化稻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说明(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 1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山顶洞人信息卡(部分)。该信息卡空白处应是(     )

    主题:山顶洞人的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A、审美观念 B、生活状况 C、体貌特征 D、社会差异
  • 15、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追溯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主题,开展了读史学史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列出的学习任务,请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考古遗址一追溯文明起源】

    任务二【传说记载一探寻华夏之祖】

    材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任务三【实物史料一挖掘历史价值】

    任务四【水利工程一解码科学技术】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率,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根据图一信息,北京人的生活时代。
    (2)、从任务二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什么?
    (3)、根据图二利簋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图三提供的信息,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什么?(列举一种即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朝代开始?。
    (4)、阅读任务四的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6、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王老师以“水与中国历史”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问题。

    任务一【依水而居——见证文明诞生】

    任务二【为民治水——传承中华文明】

    远古治水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战国治水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任务三【水动秦基——关注王朝兴衰】

    (1)、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杰作。两种房屋建筑样式分别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形成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材料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水动秦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秦朝快速灭亡中,你有何感悟?
  • 17、成功的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杰出历史人物的巨大贡献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痔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秦之惑】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之固】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些措施?(写出两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造成材料二中所述的历史乱象相关的制度是什么?为了避免乱象重现,秦始皇在地方上采用怎样的统治制度?
    (3)、结合材料三所示,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实行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秦的历史阶段特征概述一个主题。
  • 18、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政治巨变】

    材料一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思想碰撞】

    材料三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争霸战争更加频繁,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A说:“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说:“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而侵略战争则应该反对。”

    C说:“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经济飞跃】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尊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最后完成“扫六合”的事哪个诸侯国?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听了材料三中ABC这些人的言论,请你判断他们分别是谁并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5)、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19、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 20、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有(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上一页 150 151 152 153 1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