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该“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
2、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
3、一位史学家说:“……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织布局
-
4、近年来,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下图所示国宝见证了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沙俄的趁火打劫 C、英法联军的暴行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
5、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它有什么消极的影响?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有什么积极的影响?(4)、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对秦朝的影响,分析长城的当代价值。 -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 -
7、
考古发现是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补全表格。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
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2个)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2个)
材料四 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立人像、神树,体现了浓郁的本地文化面貌,说明它具有独特的青铜文明。殷墟发现了少量的金器金箔、青铜戣;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一团极薄的金箔片,展开之后是一件夔(kuí)龙纹金叶,很可能是镶嵌在某种漆器上的装饰……在考古人员看来,这可能是受到三星堆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三星堆发现“鸮”形饰物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啥关联》
(4)综合以上探究,谈谈考古成果对认识和发展中华文明有什么作用。 -
8、从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中的云雷纹、铜顶尊中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罍(léi)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B、文明尊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并各具特色 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9、下表内容反映出( )
文献
言论
《墨子》
“一天下之义”
《孟子》
(王者)“定于一”
《荀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A、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各学派思想主张趋同 D、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
10、下面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二单元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C、华夏之祖的传说 D、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1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定居生活的影响 B、生产力的发展 C、阶级斗争的结果 D、使用火的结果
-
12、《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德行 B、部落势力 C、财富多寡 D、征战功绩
-
13、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A、原始先民审美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C、奴隶社会禅让制度盛行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
14、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远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迄今已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和相应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数十处之多。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郧西人等。以上材料表明(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A、中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远古人类遗迹 B、北京人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最重要的资料 C、中国境内现存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湖北 D、中国能为研究远古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料 -
16、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对近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运动】
材料一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广大劳动人民结成秘密团体,对列强进行斗争,进而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建立政权。这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地主阶级的探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清一批比较开明的官员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
材料三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反封建、兴民权,在他们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皇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这次变法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很快就失败了。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的“这场运动”的名称是什么?这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一探索运动?此次运动有何积极影响?(3)、材料三涉及的变法的名称是什么?此次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什么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4)、材料四中为救治中国的“黑暗”,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5)、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具有什么特点? -
17、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甲午一役,既毁于日本。
——《清史稿》
材料三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辱。
材料四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的地位进行了英勇抗争,展示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步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外国人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是哪一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4)、材料四所述“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的地位进行了英勇抗争”,请你举出1例史实加以说明。(5)、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
18、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 )A、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9、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西起义 D、绍兴起义
-
20、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