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有了新进展,发现了一枚刻有“云中白鹤”的印章,专家认为该印章是致远舰管带的私人物品。该印章的主人是( )A、刘步蟾 B、林永升 C、邓世昌 D、丁汝昌
-
2、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军机处在发寄给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报中说:“现在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据此可知,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是( )A、清政府以战促和顾全大局 B、英美为维护利益对华施压 C、清政府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D、清政府害怕军队寡不敌众
-
3、下面是某历史短剧台词(片段),我们能从对白中判断出小李、小王正在排练( )
小李:“你等六人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小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A、李秀成被杀 B、徐骧英勇就义 C、谭嗣同从容赴义 D、义和团战士临危不惧 -
4、《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据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上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事件(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
5、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对俄国有利”是指俄国( )A、获得最多赔款 B、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C、取得通商口岸 D、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
-
6、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其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
……
材料二
图一 宣统退位诏书
图二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今天,缅怀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历史功勋,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我们心中充满着深深的崇敬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发生在公元哪一年?请依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材料三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的原因是什么?袁世凯死后中国社会陷入什么局面?(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孙中山先生“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动倡导者”提出了什么口号?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结合所学说明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是指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的探索又是指什么事件?(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德先生”“赛先生”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人领导的这场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的影响。 -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简示图(部分)
材料二 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材料三 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在1901年辛丑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2021年辛丑年,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通商口岸是在签订什么不平等条约后被迫开放的?对比两图,分析指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3)、材料三中《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导致两个辛丑年不同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
——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中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楚)
-
10、大众传媒自诞生以来,记录时代的变化,引领舆论导向,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下列媒体刊物中,反映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A、万国公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
11、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
12、《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光复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
13、“韦昌辉与石达开……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东王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帅队出走”,根据李秀成的供述,可知此次事件使太平天国运动( )A、正式爆发 B、建立政权 C、军事全盛 D、由盛转衰
-
14、观察“名城见证的历史”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1842.8”在“南京”签署的屈辱条约中,中国丧失了哪一领土?在“南京”建立的“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是什么?(2)、“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见证了哪一近代化探索活动?写出这一运动客观上起到的进步作用。(3)、“北京”于1898.6.11—9.21开展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1911.10.10”发生于“武汉”的哪一事件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什么?
-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最大贡献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是中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
16、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建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封建制度
-
17、“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的某次起义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亲自撰写的挽联。据此判断,这次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8、“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将不国。”这一严峻形势的出现是因为(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19、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以往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在于( )A、政府的残酷镇压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军内部分裂 D、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
20、维新派一直宣传民权、开国会,但“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主张君主专制 B、设国会不适合国情 C、改革派力量不够强大 D、共和观念渐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