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中法战争中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的清军将领是(     )
    A、刘永福 B、沈葆桢 C、冯子材 D、陈化成
  • 2、近代农民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的文献是(     )
    A、《资政新篇》 B、《国闻报》 C、《天朝田亩制度》 D、《辛丑条约》
  • 3、某校学生为探究中国近代史的某个专题,查阅了有关《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专题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4、中国近代前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5、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认识历史事件高层次的表现,从中可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

    ——孙中山《国事遗嘱》(1925年)

    材料三:初期《新青年》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它的作者们认为,为了使中国真正能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引起了巨大的激动,尤其是先进分子由此开拓了眼界,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已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的李大钊在1918年到1919年间开始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孙中山为什么在武昌起义后说“革命以成”,而在后来却说“革命尚未成功”呢?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宣传主流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 6、中国近代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据王铭珍《北京有座西洋建筑博物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一在哪次侵华战争过程中发生,图二所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个条约签订之后,并指出图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交民巷异域建筑形成的原因,概括将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列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意义。
  • 7、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8、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B、创办《时务报》 C、建立中国同盟会 D、武装起义救中国
  • 9、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C、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主张 D、运动席卷全国,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 10、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 11、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们创建的政党(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 12、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加深 B、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D、动摇了封建礼教地位
  • 1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见梁启超认为要推行变法,要学习西方(     )
    A、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 C、思想文化 D、政治制度
  • 14、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有利于日本进一步侵略 D、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 15、“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张之初只有3艘轮船,后来发展到30多艘,其经营的国内外运输业务,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引进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
  • 17、19世纪初,一位英国商人说:“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这句话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英国棉纺织品的喜爱 B、中英之间交通运输十分困难 C、英国人对打开中国市场的渴望 D、曼彻斯特地区生产水平落后
  • 18、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图1),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图2)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图一                                           图二

    (1)这两件文物,分别对应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

    材料二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著《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9、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和中央抗衡。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2)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西汉时期在秦疆域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四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钩阳(四匹同样瓶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材料四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材料四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上一页 916 917 918 919 9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