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宋代是中国制瓷历史的高峰,瓷器发展到宋代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宋代五大窑所产瓷器代表。
材料二 钧瓷起源、兴盛于北宋时期的禹州地区。禹州地区考古发现多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禹州位于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钧瓷的蓝色乳浊釉是由于禹州地区矿物含量中的硅铝比值造成的,禹州独特的自然资源,为钧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谢一菡《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
材料三 瓷器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宋代的汝窑、景德镇窑等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影响与传播。宋代瓷器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瓷器设计与生产,辽瓷中的白瓷源于定窑。宋代瓷器通过泉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并影响各国瓷器的设计与生产。
——摘编自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瓷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钧瓷为何起源兴盛于禹州地区。(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
2、 科举制度在社会中发挥着选拔、激励、教育等功能,影响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大动荡,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制度的配套体系;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消除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替代,同时在察举中采取附加考试举措;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
——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见右图。
材料三 科举制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取士不讲门第,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之途,大批寒士得以进入官僚集团,改变了政权被少数世族垄断的局面。促使举子身份发生根本改变的是皇帝颁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官学和州县地方官所贡之士能否及第授官,取决于中央。科举制把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打破了座主与门生、故吏间的私人关系,有效防止私人小集团的产生,也限制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发展。
——杜海斌《论唐代科举考试的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
3、 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当时的观众在观看时多流泪感叹。清朝统治者认为这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予以禁演。这表明( )A、清朝封建社会走向衰亡 B、歌功颂德成为时代主流 C、反清朝的呼声日益高涨 D、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
-
4、 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 )A、文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 B、农耕社会经济走向没落 C、明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西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
5、 “恩威并重”“刚柔并济”是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之一。以下史实体现了清朝“恩”与“柔”的是( )A、先后册封达赖与班禅的称号 B、康熙亲征噶尔丹 C、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
6、 下表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
时间
事件
作用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
1727年
设置驻藏办事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C、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
7、 “嘉靖四十年(1561年),取得台州大捷;进入福建、广东后,与其他将领合作,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祸患。”这叙述的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斗争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噶尔丹叛乱
-
8、 “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A、次数多 B、弘扬国威 C、时间长 D、和平交往
-
9、 《皇明祖训》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吸取历史上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三省六部制 B、废除科举 C、设置锦衣卫 D、废除丞相
-
10、 “省”的本意为宫禁,后来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元朝以后,“省”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的变化反映了(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D、中央与地方施政脱节
-
11、 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可以用来解释(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集权加强 C、北方财富增长 D、民族政权并立
-
12、 如右图是契丹鸡冠壶。为了便于马背上携带,契丹族起初用动物皮囊制壶。随着使用场景变迁,契丹族仿皮囊壶样式烧制、使用瓷壶。鸡冠壶材质变化见证契丹( )A、与北宋的对峙 B、定居生活增多 C、市民阶层崛起 D、排斥中原文化
-
13、 《元史》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材料说明元朝( )A、崛起于西域一带 B、长期从事农业耕作 C、完成了全国统一 D、采用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
-
14、 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真宗亲作《劝学诗》,其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反映出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A、武将专权 B、放弃国防 C、重武轻文 D、崇文抑武
-
15、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C、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D、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
16、 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政权对峙争锋 B、民族交融加强 C、商业贸易发达 D、教育文化繁荣
-
17、 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时期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叛乱被平定,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后患无穷,
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开始
A、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叛乱频发 B、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C、封建割据导致汉朝、唐朝衰亡 D、加强中央集权能够稳定王朝 -
18、在宋太祖开国时,进士登科寥寥,岁无十数。其时进士甲科亦不过授司寇,或幕职官;至太宗时,亲御便殿临试贡士,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宋代一面放宽了进士的出路,一面又提高文官的待遇。处处要礼待文官,使他们不致对武职相形见绌。材料强调了宋代科举( )A、重视诗词歌赋 B、造就了文治局面 C、选拔军政人才 D、促进了社会流动
-
19、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材料中的“太祖”是( )A、赵匡胤 B、阿骨打 C、忽必烈 D、朱元璋
-
20、 唐太宗即位后,改变统治策略。他宣布:“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这种策略带来了(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