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使世界不同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垦殖运动 D、“三角贸易”
-
2、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历史观点( )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 B、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乔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C、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
3、1633年,贵族巴洛的庄园里有7名租地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三分之一,但是这7名资本家所交地租数额却接近巴洛庄园地租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16年之后,在同一个庄园,租地农场主达到10人,共租用庄园土地42%,所缴纳地租却占总额的67%,而耕种着58%土地的46%户农民,所缴纳贡赋只有29%。上述材料表明( )A、粗地农场发展标志着西欧庄园经济完全衰落 B、租地农场促进了市民阶级的产生 C、农民是租地农场的主要生产者 D、租地农场在农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
4、中国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部分)
序号
项目
项目简介及入选时间
①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项目简介:位于陕西西安,出土了大量陶制武士俑和兵器、战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入选时间:1987年。
②
都江堰
项目简介:
入选时间:2000年。
③
龙门石窟
项目简介:
入选时间:2000年。
④
良渚古城遗址
项目简介:
入选时间:2019年。
材料二
(1)、请按照修建的先后顺序,将材料一中的文化遗址进行排序。(2)、请在材料一的第2、第3和第4个项目中,任选其中一个,仿照示例,将项目简介补充完整。(3)、某班同学准备在寒假期间,从深圳出发,前往以上4处文化遗址参观学习,年前回到深圳。请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他们:①设计一条游学路线,并说明设计理由,相关地址可用表中序号表示;②写一份30字左右的游学心得。 -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器——中华文明的远古印记】
江西仙人洞遗址陶罐
经科学鉴定,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超过2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
材料二 【节气——中华文明的时间尺度】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据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人们通过对太阳、月亮、天气、降水、物候的长期观察,于战国末年总结规范,成为历朝历代的通用历法。2016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邱丙军《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等
材料三 【科技——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
工艺流程
它的发明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12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马克盎《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人物——中华文明的璀璨星光】
《张仲景》特种邮票
姓名:张仲景
朝代:东汉
行业:医学
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称为“医圣”。
(1)、材料一中的陶罐,属于研究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第几手材料?请合理推测该陶罐的用途。(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十四节气创立的主要依据,并分析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原因。(3)、材料三展示了中国古代哪一科技发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发明的世界意义。(4)、请你选择一位中国古代的杰出人物(示例除外),仿照示例,给他制作一张名片。 -
6、公元5世纪末期,北魏墓葬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这反映了( )
类别
平城模式
洛阳模式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
儒家“孝悌”等
A、经济发展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 D、政权更迭 -
7、东吴建造的战舰上下有5层,载重万斛,南朝所造大船的载重量可达2万斛;南朝又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新丰塘、吴兴塘、赤山塘等,每一个都能灌溉耕地成千上万顷。由此可知(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朝军事实力强大 C、江南地区得到发展 D、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
8、《九章算术》记载了藤蔓、瓜瓠生长问题,以及田地面积、赋税分配等计算方法:《齐民要术》记载了许多制作和储存食品,以及治理荒地、利用野生植物的方法。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 )A、强调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B、注重联系现实生活 C、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D、丰富民众文化需求
-
9、如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评述,这反映了司马迁( )
人物
评述
汉高祖刘邦
好谋能听,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但贪财好色、卑怯自私、不讲诚信。
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但好大喜功,特别迷信鬼神。
项羽
武艺高超,豪迈不群,但残忍好杀、刚愎自用、缺乏政治头脑。
勾践
忍辱负重,“有禹之余烈”,但背信弃义、残害忠良。
A、坚韧不拔 B、乐观自信 C、实事求是 D、勤奋好学 -
10、张骞凿空后,中原地区逐渐种植原产印度的黄瓜,伊朗的石榴、核桃、苗霜,乌兹别克斯坦的葡萄,埃及的豌豆、芹菜等果蔬;还开始饲养孔雀、大象、狮子等来自印度地区的珍稀动物,由此可以推断西汉( )A、已完全控制西域 B、重视对外文化输出 C、与印度交流最多 D、物种类别显著增加
-
11、汉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更西边的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还在南方设置南海、交趾等九郡。这反映了( )A、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B、西汉与匈奴关系缓和 C、推恩令得到有效执行 D、儒学得到统治者推崇
-
12、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出土了多件金银器,这些器物的装饰风格不是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而与北方草原风格十分相似。据此推知,当时( )A、存在农牧文化的交流 B、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 C、西汉与匈奴进行和亲 D、统治者主张清静无为
-
13、《秦律•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尤其是皇帝诏书必须立即送达各地,不得延误,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秦朝这一规定意在( )A、完善交通网络 B、促进经济发展 C、保证政令畅通 D、规范驿站管理
-
14、如表是湖南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中的一片,上面写着:“东成里这户人家有夫、沙、泽若、伤等人。”据专家考证,这是征发赋役的依据。这份简牍反映当时( )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湖南里耶秦简
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采取了鼓励耕织措施 C、推行了奖励军功政策 D、建立了户籍登记制度 -
15、墨子借鉴了孔子学说中“仁爱”“举贤才”等思想,战国竹简记载的儒家著述中,亦含有墨家“尚贤”“节用”等思想。这反映了( )A、阶级矛盾的缓和 B、学术环境的宽松 C、诸子观点的趋同 D、儒墨思想的交流
-
16、如图是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据此推知,战国时期( )
(数据来源:王育民《先秦时期人口刍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A、生产力快速发展 B、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C、铁农具广泛使用 D、诸侯战争日益减少 -
17、周桓王即位后,准备委任虢公取代郑庄公的卿士地位,郑庄公先是率军收割了周王室领地的粮食,又和鲁国、许国等国私自交换土地,并在王师讨伐的时候打败王师军队。这反映春秋时期( )A、郑国实力最强大 B、各国发展不平衡 C、周王室逐渐衰微 D、分封制彻底瓦解
-
18、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记载了周武王决定建都洛邑、周成王迁都洛邑并举行祭祀等内容,相似的内容在《尚书》中也有记载。这表明( )A、史书文献中的记载准确无误 B、考古发现可与史书记载相互参证 C、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的史料 D、何尊和《尚书》的记载属于巧合
-
19、大禹改封堵为疏导,治理了水患;李冰利用地形与水势建造都江堰,并首次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这体现了哪一精神( )A、坚持不懈 B、无私奉献 C、爱岗敬业 D、勇于创新
-
20、出土遗存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遗存可直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A、炎黄的传说 B、国家的产生 C、农业的起源 D、陶器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