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社会改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建设和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

    视角1 经济建设

    材料一 1953—1957年年均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表

    时间

    工业增长速度

    重工业增长速度

    轻工业增长速度

    农业增长速度

    1953—1957年

    18%

    25.4%

    12.8%

    4.5%

    (注:本表数字见《伟大的十年》)

    材料二 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部分)

    时期

    行业

    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钢铁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石油

    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原油实现自给

    现代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交通水利

    兰新、兰青、包头铁路;“人造天河”红旗渠

    科技

    1964年A           爆炸成功;

    1965年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国防科技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B          
     

    农业

    1973年,C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根据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整理

    视角2 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视角3 社会改革

    材料四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视角4 模范先锋引领

    材料五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面对艰苦的社会建设环境时,涌现出如下模范人物:

    (1)、材料一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的什么事件?期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行业?请举出一例当时该行业的重要成就。
    (2)、请补充A、B、C空缺部分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分析上述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蕴含的理念。该宪法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引发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5)、请从上面图片中任选一幅(除示例外)。结合人物光辉事迹进行图片解读。这些人物身上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示例】
    选择:图1。
    解读:图中人物为焦裕禄,他于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后,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治理当地的内涝、风沙、盐碱灾害,患病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 2、对于人口迁移现象,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 3、国营企业早期改革也是以在全国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实行经济责任制,绝大部分试点企业选择了“盈亏包干”的办法,很快将其推向全国。这表明 (     )
    A、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B、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效果有异 C、国营企业改革逐渐陷入僵化 D、城市改革受到农村改革启发
  • 4、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1970年产量的总和。到1980年,凤阳县的粮食总产量比1979年又增长14.2%,许多农户实现了“一年翻身”。这说明“大包干” (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 5、下面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一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 (     )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A、实现了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 C、为农民致富开辟一条新路 D、实现了军队组织架构的重塑
  • 6、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以下是摘自歌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部分歌词。这体现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九七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在此刻出发,

    那场伟大觉醒从此复兴我中华。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代的洞察,

    这场历史转折孕育巨大的变化。

    A、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C、是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的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

    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C

    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D

    “大跃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A、A B、B C、C D、D
  • 8、历史课堂上,老师绘制了如下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学习。据此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关系是 (     )

    A、互为因果,继承发展 B、相辅相成,目标一致 C、两不相扰,独立发展 D、相互矛盾,方向背离
  • 9、毛泽东说:“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这说明开展农业合作化 (     )
    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 B、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C、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能够提升我国工业水平
  • 10、历史实物承载着史学信息。小琦同学上网搜索发现了如下历史实物图片及相关报道。由此可知,小琦学习的内容是 (     )

    袁老伯回忆道:“1953年我刚被分配到金山县供销社,社里一连几天都在讨论这件事。没多久就是选举的日子了,从没见过剧场里能有那么多人,一个个拿着选民证排队,进了剧场就给你的证上敲个章,就是这个“已选',说明已参加选举。”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1、八年级同学围绕“一五”计划展开探究,以下是他们搜集的相关史料,这表明“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是 (     )

    ·工人阶级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努力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农民阶级积极向国家交售粮棉,供应各种农副产品。

    ·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奔赴各地的工厂矿山。

    A、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B、我国工业化基础条件优越 C、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领导 D、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
  •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原耕农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时,应给原耕农民以适当的照顾。这样做 (     )            
    A、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主人 B、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有利于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D、使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 13、以下资料充分证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源于  (     )

    纪录片《鸭绿江不会忘记》的片段

    丹东市市民为前线志愿军制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前线。

    在抗美援朝期间,“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工人片段  们喊着“工厂即战场,作衣物,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往朝鲜医务工作者组织大批医疗队支援前线。

    A、志愿军的英勇作战 B、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C、全国人民上下一心 D、国际社会大力援助
  • 14、“它是西藏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转折,西藏人民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一评论是基于西藏 (     )
    A、开始属于中央管辖 B、实现和平解放 C、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农奴获得解放
  • 15、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重任,使党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富强。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 C、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D、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 16、下面是小明同学在线上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看到的某会议上的选举投票箱及简介,该投票箱见证的历史是 (     )

    参与选举投票的党派: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等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17、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对话录

    魏征劝诫唐太宗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劝诫唐玄宗

    魏征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劝谏唐太宗总结隋朝得失,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宽刑慎罚,勤俭戒奢,慎终如始。

    674年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条建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免除长安百姓的赋税徭役。停止不必要的军事行动。禁止宫廷作坊制作过于华而不实的器物。减少各种工程营造。拓宽臣民向上进言的途径。杜绝进谗言、搬弄是非的风气。解决才能者仕途停滞的问题。

    劝诫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开疆拓土。不让宦官参与政事。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请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额外的献贡。不要造这些没用的宫殿和寺观。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根据【后晋】刘胊《旧唐书》【北宋】宋祁《新唐书》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㐨《中国服装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 万

    1699 万

    1576万

    ——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按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总结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饰,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
  • 18、文明在交流中互鉴,世界在深化开放中走向繁荣。七(1 )班同学以“隋唐的中外交流”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分。
    (1)、(一)探究准备

    分类标准

    向西交流

    向东交流

    涵盖内容

      

    ①鉴真东渡        ②与新罗交往        ③玄奘西行        ④与罗马和大食交往

    为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通过课本、互联网等方式收集到相关知识点。请你为他们做一下简单分类。(只填序号)

    (2)、(二)探究方法

    1.绘制时间轴

    玄奘出生于隋末唐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大德。当时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他发现佛教经典存在翻译不精准、内容有歧义等问题,为了求得真经,以解佛法疑惑,玄奘决心西行天竺求法。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启程西行至凉州,受到凉州都督禁止,终在僧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同年, 在瓜州,先是得到胡人石磐陀帮助,后因胡人中途退缩,还曾一度想杀害玄奘,所幸玄奘最终成功摆脱困境,玄奘独自踏上西行路。于当年抵达高昌,为高昌王讲法,与高昌王结拜后继续西行。第二年,玄奘穿越凌山,历经艰难才翻越山脉。贞观五年(631年)抵达印度,开始潜心学习佛法。贞观十七年(643年),戒日王为玄奘在曲女城组织辩经大会,以精法的佛法辩论技艺折服众人,声名远扬。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17年西行求法,从印度启程回到长安。归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皇帝高度重视,从贞观十九年(645 年)开始译经传播佛法,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在这20年时间里,玄奘致力于佛经翻译工作,累计译出经纶75部,共计1335卷。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放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高僧、伟大的翻译家、卓越的旅行家和文化交流使者。

    ——根据钱文忠《玄奘西游记》整理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玄奘西行绘制时间轴。

    (3)、2.研读史料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这位高僧是谁。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哪些贡献。

    (4)、⒊图文互佐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立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给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两宋》

    根据上述图片和材料,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
  • 19、 中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融合。老师制作相关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任务学习。
    (1)、任务一:图示历史建框架

    右边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请写出任务一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

    (2)、任务二:大事年表理关系

    时期

    民族关系

    辽太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之后宋辽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此后很长时间内,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元昊称帝后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送,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并在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根据任务二表格,概括古代民族间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任答两点即可)

    (3)、任务三:读懂史料拼史实

    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三百年的平均朝代寿命……宋朝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根据任务三的史料,简述“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所指的历史事件。

    (4)、通过以上任务学习,谈谈今天我国应如何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 20、【首设治台】元朝时期在东南设置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上一页 532 533 534 535 5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