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理解历史离不开解读材料,这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

    执行,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图文互转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材料一中的任一图示。
    (2)、找到关键信息是读懂材料的基础。请概括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信息。
    (3)、用已学知识链接材料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充分理解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4)、学习历史最终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2、

    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微的景象。在细微中仍然可以捕捉“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受该主张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迫切希望建立“制器之器”工厂,于是一方面合奏清廷,另一方面加快了建厂的步伐。1865年6月,中国第一家制器之器的工厂终于在虹口开张,后来又搬至高昌庙。这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什么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的背景。

    材料二   1905年,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毛根利用其知识与人脉资源,招揽了大量的修造船业务。民国时期,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一战期间,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

    ——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

    (2)根据材料,指出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商业化经营的表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多个“第一”,如1957年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军舰。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

    ——摘编自逄秀莉、瞿仁福《一个半世纪的坚守:走向深蓝的江南造船》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江南造船厂在50年代与8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确定一个主题将上述材料串联起来,如“时代变迁: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厂”(要求:不得使用示例)
  • 3、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 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 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4、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参与起草合约的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承认“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两位人物观点共同之处是认为《凡尔赛和约》(     )
    A、加剧美苏对抗引发冷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 D、努力构建公平国际秩序
  • 5、蒸汽机通过燃烧煤产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
    A、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C、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通过电灯改善照明条件
  • 6、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据此可知(     )
    A、罗马法是资产阶级法律 B、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 C、近代法律都照搬罗马法 D、古代与近代欧洲相差无几
  • 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种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既有欧印混血人种,又有黑白混血人种。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这说明(     )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美洲粮食产量持续增多 C、欧亚缺少直接交流 D、美洲人口数量迅猛增长
  • 8、如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图中欧洲大学数量的增加(     )

    A、说明大学拥有较大自主权 B、表明大学成为学术文化中心 C、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 D、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 9、如图是一幅名为《对症下药》的漫画。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该漫画的背景是(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C、一五计划有序推进 D、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10、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电中,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这份通电最有可能发表于(     )
    A、七七事变后 B、五四运动期间 C、淞沪会战后 D、平津战役期间
  • 11、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暴露出的帝国主义贪婪、掠夺、扩张本性,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上述文字(     )
    A、阐述了思想转变的意义 B、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C、描绘了俄国革命的全貌 D、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
  • 12、20世纪初,康有为写下多篇文章,认为革命会造成流血破坏,因此要人们等待光绪复辟,实行君主立宪(注: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章炳麟则结合英、日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指出流血革命不可避免。上述材料中康有为与章炳麟的分歧在于(     )
    A、是否实行君主立宪 B、民主革命的破坏力 C、确立新制度的方式 D、能否学习英日制度
  • 13、

    时间

    事件

    1842年

    英国割占台湾岛

    1848年

    葡萄牙霸占澳门

    1860年

    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58—1864年

    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据表可知(     )

    A、美国尚未开始侵略中国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14、据不完全统计,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苏禄、锡兰等6个国家的8位国王9人次到访中国。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郑和下西洋 B、明朝国力强盛有极高声望 C、新航路开辟 D、明政府肃清倭患社会安定
  • 15、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面对浩繁的史料,精心辨别真伪,审慎选择史料,如针对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的时间,先后参考了十种不同记载,最终舍弃了九种,采用了他认为最合理的史料。司马光的做法(     )
    A、毫无科学性不值得信任 B、有助于提高史著的可信度 C、完全客观再现历史全貌 D、缺乏实际意义无可取之处
  • 16、经过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马匹价高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养在马厩中的马匹多至40万匹,这客观上促进了骑兵训练。汉武帝时期马匹数量的增多(     )
    A、为农耕生产提供了动力 B、是践行孔子仁政思想的结果 C、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D、为北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
  • 17、战国时期,流行于韩、赵、魏三国的布币基本外观形如农具铲,通行于齐国、燕国的刀币仿照刀的形状。据此可知,布币与刀币的形状(     )
    A、受到生产工具的影响 B、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提高 C、最终被秦五铢钱取代 D、被中国古代货币所沿用
  • 18、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则较稀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良渚(     )
    A、玉器是唯一生活用品 B、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手工业生产条件简陋 D、贵族占有社会全部财富
  • 19、探究题。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

    探究一   “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

    “钟摆”——英国国家权力的较量过程示意图

    钟摆指向(点)

    呈现政治形态

    主要原因分析

    F1

    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F1→F2

    共和制

    议会军获胜,查理一世被处死

    F2>F1

    封建王朝复辟

    ①(最终指向)

    探究二   美国国家权力结构的定型

    下表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权力结构”如何合理配置又能正常运转,宪法的制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核心问题

    解决方案

    主要特点

    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

    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如何处理“州权”问题

    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

    联邦内部重要部门的关系

    探究三   近代中国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北洋军阀的破坏活动

    斗争史实

    结果

    责任内阁制

    刺杀宋教仁,破坏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二次革命

    失败

    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帝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袁世凯复辟帝制,建立“洪宪帝国”。

    护国战争

    胜利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立国会。

    袁世凯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后继北洋统治者拒不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

    失败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表中①处钟摆将最终指向_______处(在示意图中选择一点),请按整体构思完善表格,将②③④⑤内容写在答题卡上。
    (2)、完善表二,将①②内容写在答题卡上,表二中“解决方案”的实行,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任意选择上表三中一个斗争史实进行叙述,并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移植欧美制度却难以巩固取得的革命成果的原因(要求:从阶级力量、外部干预、革命策略等角度任选两个回答)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国家制度”,自拟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 20、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秩序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更加凸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以前,中国处于亚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很先进。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荣。两宋时期,我国取得了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重大突破;当时中国的GDP约占全球的50%,海上贸易更是远航至西亚等地。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

    ——李亚敏等《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

    材料二   15、16世纪以后,世界进入了海权时代。西方主要殖民国家先后成为海上强国,依托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海洋秩序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海军军力高度集中的年份和国家

    海军军力集中率达到或超过50%以上的年份(部分)

    海军军力超过50%以上的国家

    1502-1544

    葡萄牙

    1594-1597

    西班牙

    1608-1619,1624

    荷兰

    1809-1812,1814-1834,1854-1857,1861,1868-1869

    英国

    1944-1991

    美国

    ——摘编自王雷等《试论以权益为中心的海洋秩序》

    材料三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量的90%通过海上运输完成,多数原油进口依赖海运;我国在海洋渔业、海运业以及造船业等领域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体系,例如:中国海军进行多批次亚丁湾反海盗护航行动。中国还推动开放包容的全球海洋秩序,“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代表着人类共同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理论探索、历史逻辑和中国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国古代依托稳定的海洋秩序进行中外交往的史实2例,并概括15世纪以前中国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进入海权时代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与材料一所述“中国主导海洋秩序的区别。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和平稳定的海洋秩序对我国的意义,并概括中国在全球海洋秩序中发挥的作用。
上一页 314 315 316 317 3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