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乡土文化的学习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林则徐销烟池遗址
图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3 黄埔军校旧址
材料二
洪秀全故居 广州花都
邓世昌故居 广州番禺
康有为故居 佛山南海
孙中山故居 广东中山
材料三 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隶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中国各部之中,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处历史遗迹,说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处名人故居进行主题研究(除示例),仿造示例,确定研究主题并提出研究建议。示例:研究主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研究建议:考察孙中山故居,搜集孙中山人物生平,查阅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早期革命活动、成立同盟会等资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为最”的原因。(4)、综上所述,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意义。 -
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明图一: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6月,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学生运动的主力军,就是北京大学。这所创建于戊戌维新之际的高等学府,到“五四”发生时已有21年的历史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命题下,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的思想先导,在北京大学孕育发展起来。北京大学教育改革带来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的新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五四精神也从此融入北京大学的文化之中,成为这所百年学府催发新生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并说出图片中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京大学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哪些作用?(3)、青年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青年强则国家强。谈谈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
3、19世纪80年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了北京的风俗,比如《超度孤魂》等。20年之后却受到了批判,《北京画报》里记载“七月十五是鬼节,烧法船……这种有碍风化的事情,警厅应当管一管”。这一变化说明( )A、落后风俗均打破 B、节日习俗入民心 C、科学思想渐传播 D、言论自由已践行
-
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
-
6、1894年北洋水师与日本交战后失利,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第六款中有在“浙江省杭州府开设通商口岸”,杭州城北拱宸桥一带随后成了英、美等国的公共通商场所与日租界。此条约的设立可以看出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彻底沦落为列强统治工具
-
7、中国古代统治者常常认为世界秩序如下面同心圆一样,但这一认知却在19世纪中期被一个“化外之国”打破。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朝鲜
-
8、(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上,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秦朝开创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挥军一统】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前,秦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一个统一的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定国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是谁完成了统一伟业?帝国的统一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是小明同学为方便掌握知识而制作的一张示意图。请你帮他把图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写出“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修驰道车同轨”分别指的什么措施?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所示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局部) 图2 战国形势图(局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两个时期,在历史上总体被称为什么时期?其开始于哪一年?图1形势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出什么旗号?并以此开展了什么性质的战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比较,此时增加了哪些主要的诸侯国?它们是从图1中的哪一诸侯国发展而来? -
10、“自古书简,多编以竹简,其用缘帛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酸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材料中的这项技术( )A、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开启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篇章 C、过年时烟花爆竹的材料 D、为政府增加了赋税
-
11、汉字作为中国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信息,弱化了书写能力。某校书法兴趣班的同学在学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时了解到,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想楷书那样书写缓慢。他们收集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简洁明快,势巧形密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
12、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居东方。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大战,炎帝归顺后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与蚩尤三年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炎帝、黄帝部落集结在涿鹿,终于擒杀了蚩尤,统一了中原各部落。从以上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黄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是( )A、蚩尤是东方最强大的部落 B、中原部落由分裂走向统一 C、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战役 D、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产生进步 B、国家实力不断提高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自然条件很优越
-
14、“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史事中,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是( )A、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益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C、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
15、小明研学时看到下面的文字介绍。据此判断,他参观的应是( )
展陈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B、殷墟博物馆 C、长平之战纪念馆 D、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16、
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同学们围绕“国家统一”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任务一知识梳理】
材料一: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部分)
朝代
措施
秦朝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
汉朝
建立刺史制度;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西域都护。
唐朝
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因地制宜,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
——整理自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巩固统一的主要方式。【任务二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国家统一”的阅读笔记。
材料二: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下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国家统一”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7、
历史学习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理解历史。
【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
元朝
图①:《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
图②:《步辇图》(局部)
图③:“宣政院印”印文
解说词: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说词:______________
解说词:____________
(1)根据材料一,从图②、图③中任选一张图片,参照图①示例写一份解说词。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印证不同的民族关系,请把图片与任务相匹配(填序号)。
任务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任务二:少数民族主动汉化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任务三:民族间的联姻可以用图片________来印证。
【文献中的历史】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优秀的文化,如乐器、歌舞、饮食风俗、尊重妇女意识等,给汉族文化输入新的血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
材料三: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批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胡适日记全编》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胡适对做历史的方法和态度的观点?说明理由。
(4)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了图片学史和文献学史外,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
18、
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变法中“崇本”的表现。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他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他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唐朝“鼎盛时期”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现“盛世局面”和“鼎盛时期”的共同原因。材料三:宋朝的制度和文化有了重大发展,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
19、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这反映北宋治国特点是( )A、重武轻文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
20、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里面有吹拉弹唱的,也有表演杂剧的;既有小儿相扑,也有杂技和蹴鞠表演。这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 B、各民族交往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