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下表是关于宋代江浙地区粮食产量的数据表。据此推测,宋代江浙地区粮食产量的变化可能源于( )
时期
北宋仁宗
北宋晚年
南宋中期
亩产量
二三石
三四石
五六石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A、精耕细作 B、社会安定 C、人口迁移 D、政策支持 -
2、每首诗里流传最广的那句叫做“诗眼”,其实除了“诗眼”,唐诗里还有一种说法叫“历史眼”。通过“历史眼”,可以了解到唐诗背后的历史。通过《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 )A、官僚制度 B、科举制度 C、民族关系 D、对外关系
-
3、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前秦苻坚相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所向披靡 C、投鞭断流 D、三顾茅庐
-
4、下图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东汉铜奔马,长45厘米,宽约13.1厘米,高34.5厘米。它造型生动,三足腾空,一足落地,宛如在奔跑一般。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东汉的军事制度 B、东汉的科技成就 C、东汉的物种交流 D、东汉的民族交往
-
5、《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有利于(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加强国家对生产的管理
-
6、下图是甲骨文“福”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福”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甲骨文
“福”字的甲骨文下边是“示”,本为“灵石”,代表祖先的神主。左边则是酒坛子的象形字“酉”字,“酉”是装酒的器皿,古代又叫尊(樽)。有的“酉”还有双手捧着,表示虔诚。可见“福”是由“示”加上“酉”而成的会意字
A、劳动生产 B、祭祀礼仪 C、兼并战争 D、分封制度 -
7、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可用于佐证( )
三星塔拉遗址红山
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彩绘龙
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凸堆
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龙的文化”已基本定型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
8、阅读材料,围绕“人才培养·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主题开展探究。
材料一
人才观
注释
古代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国理政要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近代
一曰中西并用,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二曰以西文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文为学堂之全体
梁启超起草《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
材料二
——整理自徐崇温《如何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材料三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建设纲要(2024—203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人才观”相较于古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
9、阅读材料,围绕“中华有稻香”主题开展探究。
材料一
时期
概况
史前
距今约1万年左右,中国先民将“野草”驯化成“超级作物”(1980年代,世界栽培水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步成为主流学说)
秦汉
铁器与牛耕使得南方水稻摆脱“火耕水耨”状况。种植运用了灌水、排水、粪肥等技术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水稻种植推广了选种育种、育秧移栽等技术,《齐民要术》记载了水稻种植技术
隋唐
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稻作扩张、南粮北运。稻田养鱼,稻麦复种
宋元
越南占城稻引入中国。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广泛使用拔秧工具秧马
明清
《农政全书》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的栽培技术。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一粒米的一万年》(2024年第3期《国家人文历史》)
材料二 近代水稻育种是将基于生物遗传学原理的育种技术应用到中国原有水稻品种上。南方各地区的许多大学和农事机构都加入了水稻育种的试验工作。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中国育种家在学习外国杂交育种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注重结合自己实践进行本土化创新。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材料三
①《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②《史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③袁隆平院士:“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④截止2023年11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中国共有22项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共有5项稻作相关遗产。
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国家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为“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列举一项能够佐证的文化遗址并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我国水稻育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此特点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华稻作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影响。 -
10、下表是1949-1989年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份(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个)
58
83
125
149
156
A、全球经济的发展 B、美苏冷战的结束 C、联合国职能扩大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
11、1927年,斯大林公开提出“贡税论”,即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购买工业品。同时,苏联还不断从外国购机床、零部件、专用工具甚至是金属材料。这些措施旨在( )A、应对法西斯的扩张 B、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C、有效缓解经济危机 D、克服苏联模式弊端
-
12、1868年明治政府在发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强调:“实行王政复古,树立挽回国威之基。”在随后确立的基本国策中,最高目标则是“与万国对峙”。据此可知,日本( )A、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力图跻身强国之列 C、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
13、从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激增至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飙升至2140万公斤;同时期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物价平均上涨超过2倍。这缘于( )A、手工工场的兴起 B、早期的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4、下列文物显示出古代权杖涵义的共性是( )
①《汉谟拉比汉典》石柱柱头
②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像
③奥古斯都像
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银币
正义之神沙马什递出权杖
杖首为战神赛特动物形态的头部
“奥古斯都”意为“神圣的”,身穿盔甲,手持权杖
手持鹰和权被的宙斯(神王,象征亚历山大父亲)像
A、王权神授 B、王权至上 C、中央集权 D、民主共和 -
15、罗马尼亚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塞维林表示,在经济上“中国提出了一种不同方案,确保政府与市场、劳动与资本、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这体现了( )A、中国道路的探索 B、对外开放的格局 C、民族团结的气象 D、大国外交的自信
-
16、从“全国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到20多个省份、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30多万人参与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再到历经30载“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科技发展成绩斐然。这根本上得益于(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改革开放的推动 C、国际环境的改善 D、社会制度的优越
-
17、中国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1949年为68.4%,1952年为57.7%,1957年为46.8%。上述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城镇人口的过快增长 B、抗美援朝的人员投入 C、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D、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
18、下图是1943年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会师东京》,并题记“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将实现也”。这幅作品( )A、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技法 B、展现出国共两党的团结 C、喻示胜利曙光即将到来 D、属于传统风俗画的范畴
-
19、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革命遗迹·感知长征精神”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A、南昌起义总指挥旧址 B、古田会议会址 C、遵义会议会址 D、台儿庄火车站旧址
-
20、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多所高校的学生们在课堂讨论、校园刊物中大量使用白话文,还组织白话文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一些传统的文言文社团受到冲击,白话文社团则迅速壮大。这些现象( )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B、折射出新思想的影响 C、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 D、体现了全面西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