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后,当时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等。材料主要说明
    A、经济特区开发不得人心 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特区改革开放的阻力较大 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系统地被提出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如何对农村进行改革的问题 D、如何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问题
  • 4、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意识的活动形态。从根本上说,特定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反映特定的社会存在,维护一定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王炳权《深入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从下表中任选一种社会思潮,运用材料中的原理予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顺畅,字数不少于100字。)

    维新变法思潮

    实业救国思潮

    民主共和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

    理性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思潮

    思潮:

    论述:

  • 5、 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与人类历史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贸易政策一览表(部分)

    朝代

    边境贸易政策

    朝代

    海上贸易政策

    汉朝

    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边境贸易

    唐朝

    建立蕃坊、蕃市、蕃学、蕃长,优待外商

    公开招募使臣开展官方贸易活动

    在广州设立市舶使

    魏晋

    南北朝

    设立“四通市”,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

    宋朝

    主动遣使往东南亚招徕外商,立法保护外商在华财产

    实行过所制度,保护中外商人,敦促敦煌郡协助商人购买内地商品

    颁布“元丰市舶法”,设立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隋朝

    设立丝路贸易的主管官员

    增设开放口岸,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

    在张掖举办万国博览会,在洛阳开办中外商品交易会,积极招徕外商

    元朝

    修订《市舶法则》,完善市舶机构

    唐朝

    完善驿站制度,设立长兴坊,为中外商人提供便利

    积极组织“官本船”贸易

    ——摘编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材料二  在发生猎奴战争的许多地方,部落人口损失殆尽,其他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以黑猎黑引发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过程中断,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奴隶贸易给非洲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这种精神奴役严重束缚了非洲人的文明创造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地区冲突不仅破坏了地区安全格局,也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秩序存在由全球化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从美国对华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至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泛安全化冲击,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受到严峻挑战。

    ——摘编自高飞、于泽洋《全球治理困境与中国治理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造成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就如何应对全球挑战和危机谈谈你的想法。
  •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辽、金、西夏政权通过学习中原典章文化,尊孔崇儒,强调自身已达到“不异中华”的文明程度,以此自居华夏。这时的华夏认同已超越了族类语言和习俗的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中华整体意识得到升华。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传统的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天下大一统”的传统观念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

    ——摘编自赵德昊、周光辉《从大一统到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材料三  民族区域自治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并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制度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 7、 邮票是纪念历史的载体之一。如图所示两枚邮票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反对孤立主义,谋求共同发展 B、反对霸权主义,构建国际新秩序 C、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安全 D、打破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全球化
  • 8、 下表是“二战”期间三次重要国际会议的基本情况。三次会议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会议名称

    时间

    参会国

    主要内容

    作用

    华盛顿会议

    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国

    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美英苏

    商谈对德政策和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欧洲战事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

    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

    美英苏

    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发表了《波茨坦公告》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A、都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B、都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C、都表达了实现和平的愿望 D、都是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
  • 9、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泥土,适宜的农业环境促进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雅典因其港口的优势成为商业中心,从而促进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
    A、区域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B、农业文明出现早于海洋文明 C、早期文明王权特征明显 D、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 10、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在麦地稻田、车间矿洞、水渠大坝、茫茫荒原,中国人民进行各种“大会战”。“抓晴天,抢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成为时代标语。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B、农业合作化运动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举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坚定决心 D、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昂热情
  • 11、 综合分析下表中的史事,可以得出最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甘肃哈达铺,当地百姓拿出大量粮食、肉类等物资供应红军

    1943年,在“节约献金运动”中,甘肃农民自发捐献余粮,仅临夏县一次献粮就达5万石

    1949年8月,兰州群众与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昼夜抢修华家岭公路,仅用3天打通运输线,为突破国民党军队在兰州南山的防线,解放兰州作出重要贡献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西北地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大后方 C、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 12、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官方译书局,主要译介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甲午战争之后,译介的侧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这一转向反映出(   )
    A、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B、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C、西方列强文化输出方式的变化 D、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 13、 诏令文书作为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古代高级别公文,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汉代中后期,皇帝诏令多阐述儒家理念,甚至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政令推行比较顺畅 C、儒家思想受到尊崇 D、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 14、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

    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D.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

    A、A B、B C、C D、D
  • 15、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材料  历史兴趣小组整理出以下史料:

    史料

    ①南京“万人坑”遗址

    ②《论持久战》

    ③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照片

    配图及说明

    该遗址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集体屠杀的罪证遗址之一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史料

    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旧址

    ⑤《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照片

    ⑥《诺曼底登陆》

    配图及说明

    该集中营于1940年由纳粹德国建成,是纳粹德国二战期间在波兰境内设立的最大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二天,另有22个国家签署了该宣言

    该书由安东尼·比弗著,记录了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从策划到激战的过程

    (1)、史料按载体形式可划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你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对材料中的史料按载体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选择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探究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主题不与参考示例重复,至少选取两则史料进行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参考示例]主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阐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国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美、英等盟国军队与苏军在军事上的相互配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在同盟各成员国相互配合下,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宣告结束。结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16、 从古至今,人类孜孜以求地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和传播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遗址出土刻在龟腹甲上的甲骨文

    古埃及刻在石碑上的象形文字铭文

    两河流域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

    材料二  中国造纸技术向西传播,10世纪时传到了欧洲。造纸是使印刷能够完成的必要技术,也是知识轻便性与再现性的关键进步。欧洲随后出现的印刷术,将市场转变成知识流通的重要基础设施,书籍迅速成为一种大众产品。

    ——摘编自于尔根·雷恩《人类知识演化史》

    材料三  有同学整理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做成以下图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人们存储知识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传播知识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获取知识主要途径演变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类获取、存储和传播知识的因素。
  • 17、 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汉墓部分文物资料

    出土文物

    木牍、简牍摹本

    铁锸

    各种种子、果核

    《东阳田器志》木牍(摹本)

    “客秈米”简牍(摹本)

    农业生产工具之一,在当时广西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从出土的植物种实初步鉴定来看,除了稻、粟以外,还有黄瓜、木瓜等瓜菜,以及金银花等经济作物

    “田器志”是墓中陪葬农具的登记单。“东阳”是地名,在今江苏盱眙县,说明登记单中的农具从东阳引进

    “秈”即“籼米”,一种早熟稻种。“客秈”意思就是从外地引进的籼稻

    ——摘编自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

    材料二  据初步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在广西设立的商业会馆共260个(如下表所示)。

    粤东会馆

    湖南会馆

    江西会馆

    福建会馆

    浙江会馆

    云南会馆

    其他会馆

    128个

    44个

    36个

    13个

    6个

    5个

    28个

    会馆每逢圩日,通常都组织戏班演出,吸引四周乡村的民众前来观看,宣扬商业文化,引导民众向往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着会馆的不断修建,码头、公路、桥梁、街道、商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摘编自唐凌《从会馆看边疆经济开发中的民间力量及商业史叙述语言的选择——以广西为例》

    材料三  《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广西全面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的步伐,持续打通交通“断点”和“堵点”。目前广西已基本建成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体系。同时,广西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提升行动”,还积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广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的“加速度”!

    ——摘编自《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广西跑出“加速度”!》(《广西日报》2024年2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信息,概括汉代广西农业发展状况。根据木牍、简牍摹本信息,推测当时广西农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至民国时期广西地区商业会馆设立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归纳商业会馆的设立对广西经济开发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广西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所做的努力。
  • 18、 1947年,法国政府对煤、电、钢铁等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同时由政府出资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说明战后法国(   )
    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消除了经济危机隐患 D、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19、 巴黎和会主要决定大权掌握在“最高委员会”手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美英法首脑组成的“三巨头”。据此推断,会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   )
    A、保障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C、维护了亚非拉国家利益 D、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 20、 一个贵族通常也是一名骑马仗剑的骑士,他的天职就是作为军事附庸而为其领主作战,尽管他本人也是拥有众多附庸的封建主。与此现象相关联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 B、日本大化改新 C、西欧封建制度 D、俄国1861年改革
上一页 206 207 208 209 2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