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和重大任务,不断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利于( )A、巩固全民族抗战局面 B、壮大红军的力量 C、保障解放战争的胜利 D、建立土地公有制
-
2、图说历史: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知识的载体,以其具象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两幅老照片共同见证了( )


(分别是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出席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国民党的和平诚意 C、共产党的和平努力 D、解放战争的结果 -
3、1939年7月7日,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织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张( )A、维护社会安定 B、避免党派斗争 C、坚持团结抗战 D、攘外必先安内
-
4、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积极抵御,与日军血战近20天。中国军队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这场战役是( )A、武汉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长沙会战
-
5、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受到( )A、自强求富的影响 B、三民主义的影响 C、民主科学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6、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这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局限性 B、爱国性 C、广泛性 D、彻底性
-
7、1912年1月1日,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这一事件宣告了( )A、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B、中国真正实现民主独立 C、中国彻底结束了封建统治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8、“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诗歌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 )A、荷兰殖民统治 B、日本殖民统治 C、葡萄牙殖民统商 D、英国殖民统治
-
9、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众多奏折中,有一部分是他向朝廷介绍其他各国的现状,以及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表明其主张( )A、固守传统之道,尊崇儒家思想 B、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 C、学习西方思想,实现变法图强 D、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国
-
10、枫丹白露宫是法国较大的王宫之一。有报道指出,枫丹白露宫收藏有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直接导致这些文物大量流失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材料一中“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是什么?这一政党的政治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二 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的精神内涵的核心是什么? -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数年后,他们对封建礼节渐渐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之类十分迷恋。清政府认为留美儿童“适宜忘本”“治其恶习”,将其全部撤回,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鱼雷局等处当差。
——摘编自《大清留美幼童记》
(1)材料一与中国近代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列举两个相关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美国某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就能取回最大的收获。”1908年,美国国会投票赞成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巨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
——摘编自《清末留学运动》
(2)材料二中“庚子赔款”与哪一条约有关?该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方人士如梁启超等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体西用”中的“体”指的是什么?中国近代对“体”进行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列举两位相关的代表人物。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近代史上的哪一场战争之中?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4、“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A、邹容的《革命军》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5、孙中山先生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材料表明孙中山( )A、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彻底废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建立了兴中会 D、领导的革命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
16、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将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17、陈旭麓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这一观点反映出百日维新(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实现了自强求富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弘扬了民主科学
-
18、“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引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19、史学界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0、时代青年与历史使命
材料一 王道元先生生平年表(青年时期)
◇1879年,出生
◇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 1907年,以优等成绩毕业(是大学堂首届优级师范科毕业生)
◇ 1912年,出任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四中)首任校长
材料二 我是第一期学生。第一年,学普通课。第二年即分科别为四类:第一类,文学、中 文、外文;第二类,中外历史、地理;第三类,物理、化学、数学;第四类,动物、植物、 矿物、生理、卫生、园艺,总名为博物科。我们的教员中还有日籍教员,如服部宇之吉先生, 教心理学、伦理学;太田达人先生教化学。在学校的青壮年学生知识分子中,自由、民主、革命及向往西方文化的思想正在萌发。 梁启超著的《饮冰室文集》及《新民丛报》,几乎人手一篇,成为普遍的读物。时势推移, 后来受孙中山先生革命影响,学生们对清室已不复存幻想,倾向革命的思潮油然而生 … …
材料三

陈独秀
36岁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鲁迅
39岁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在《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蔡元培
49岁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思想。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王道元
33岁出任北京四中首任校长,倡导“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的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四中开设的国文课,在讲述中引入白话人,不讲陈旧的四书五经;后来又引入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
材料四

北京四中训诫石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诸生方盛年,志高 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
——《王道元先生训诫》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王道元先生青年时期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大事件。(2)、依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大学堂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重要阵地在哪里?并概括上述青年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先辈们的青年经历中汲取到了怎样的力量;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作为一名四中学生,将如何践行《王道元先生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