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泪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声称:“(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二: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材料三:在19世纪末的某历史事件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凶狠残暴也是世所罕见,充分显露出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本质。
材料四: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在外来侵略面前,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下图两位人物就是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
(1)、材料一中为了“狠狠地教训它”,英国的举动是什么?结果怎样?(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3)、结合材料三,举例说明日本的野蛮罪行。与之相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4)、你同意材料四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别用一句话说出上面两位人物的英勇事迹。 -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说明( )A、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C、民主共和意识 D、人人平等
-
3、鲁迅先生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1924年,在其所写的短篇小说《祝福》中,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祥林嫂仍然饱受封建礼教压榨,最后死在了寒冷的黑夜里,这表明辛亥革命( )A、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封建社会的基础被彻底摧毁 D、封建帝制已经被推翻
-
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D、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
5、下面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 )
①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②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
③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辛亥革命的意义 -
6、孙中山在1904年讲道:“……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体现了孙中山正在形成的革命思想是( )A、扶清灭洋 B、平均地权 C、创立民国 D、民主科学
-
7、庚子年(1900 年)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使侵略者惊叹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这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义和团运动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思想 C、训练新式军队 D、开办新式学堂
-
9、仔细分析下表,出现甲午战争前后外资在华设厂和投资数据变化的是( )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1895—1913年间)
外资在华设厂数量
192家
1366家
外资投资总额
2000万元
10215.3万元
A、增开重庆、苏州等为通商口岸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列强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狂潮 -
10、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士大夫及民间舆论极力主张与日本一战,他们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挡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这说明当时中国( )A、对中日战争存在战略误判 B、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 C、民众的国民意识充分觉醒 D、近代化推动国际地位提高
-
1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洋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这表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增强了清朝海军力量
-
12、据下表推知,洋务运动时期注重
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节选)
学堂
课程
前学堂
后学堂
公共
基础课
法语、四书五经等
英语、四书五经等
专业课
船体建造、
机器制造、
测绘等
驾驶专业:航海计算术等
轮机专业:水速计仪表操纵等
A、总结传统生产经验 B、接受法国民主思想 C、借鉴英国政治制度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13、《太平天国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共同之处是( )A、都主张平均主义 B、都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都没能实施 D、都是空想
-
14、某位历史学家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帮凶中,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其依据是俄国( )A、割占我国香港岛 B、劫掠圆明园 C、强占我国大片领土 D、索取赔款
-
15、以英、法为首,美、俄背后支持的战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动用武力谋求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联合在一起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附庸国的战争。此次战争( )A、以虎门销烟为导火线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陈化成壮烈牺牲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6、历史人物在各自的时代洪流中引领风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和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1873年,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举人。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3岁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27岁发表《少年中国说》,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岁参加护国运动。52岁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9年病逝于北平。
——摘编自吴其昌《梁启超传》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的革命目标。(2)、根据材料,对比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时代大潮中的救国实践有何异同。(3)、从材料中任意选取5个时间信息,参照孙中山大事记的格式、内容,为梁启超绘制一份年谱。 -
17、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中国梦,需顺应时代潮流】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实现中国梦,重要的改革尝试】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实现中国梦,伟大的革命尝试】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需脱胎换骨的思想】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倡导者”想通过什么运动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发动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各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
18、历史遗迹和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中国如何在近代一步步陷入屈辱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个船锚】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镇远舰船锚
1895年,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曾是北洋海军中坚力量的镇远舰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海军舰队。在日本服役多年后,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被解体。
为炫耀战绩,日本在战后将镇远舰上的大铁锚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战胜国,在中国海军人员的要求下,镇远铁锚终回国内。
【一条胡同】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人将“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是因为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款的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回顾船锚回归祖国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
19、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也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据此判断,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A、传承文言文 B、派遣留学生 C、普及白话文 D、推崇德先生
-
20、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故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陈独秀认为必须( )A、发动暴力革命 B、改良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维护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