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唧角至尖沙咀”一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是依据哪一条约的内容?条约签订的同一年英国在中国犯下的主要罪行是什么?

    材料三:漫画《时局图》

    (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场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材料四:“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禁城’中的朝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

    (5)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 2、2024年7月1日,某校八(1)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组织了以下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小组图片展:A组同学准备了下列图片及文字说明

    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天气晴朗。正午时分,烈日当空。从下午1时许,陆续有学生以学校为单位来到天安门前集会。昔日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央政府机关,成了新知识分子们表达政治意愿的场所。

    材料二:小组手抄报展:B组同学准备了下列手抄报内容: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集中体现,其实质就是创新精神。

    ……正是南湖“红船”,开启了中国军命新的航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1)、材料一图片展中A组同学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反映当时青年学生“政治意愿”的口号。
    (2)、材料二中B组同学的手抄报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归纳红船精神的内涵。
    (3)、材料一历史事件为材料二历史事件创造了什么条件?
  • 3、根据下面示意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心工作应是(     )

    A、开展农民运动 B、推翻帝国主义 C、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4、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919年就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指的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自强求富时代
  • 5、有人曾把太平天国的“国”字写成“田(guo)”,“口”中是个“王”字,意在讽刺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封建帝王思想的束缚;据此分析,中华民“囻”的“囻(guo)”字意在强调中华民国(     )
    A、宣扬“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 B、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 C、人民困在封建专制的牢笼中 D、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 6、辛亥百年组歌片段:“一滴泪,强忍心头祭英魂,无惧断头闹革命,一腔血,洒向人间盼春晖,北伐讨逆为百姓,砸碎柳锁反封建,挺直脊梁中国人,旌旗飘扬仰天歌,壮志飞翔伴白云。”对辛亥革命“砸碎棚锁反封建”理解正确的是(     )
    A、终结了封建社会制度 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7、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8、“《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B、未反映农民阶级的愿望 C、顺应了近代化要求 D、具有空想色彩难以施行
  • 9、探索西方文明是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主线之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人物言论

    实践行动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写《海国图志》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开展洋务运动

    梁启超

    采泰西之理法而合之以日本之情形……是以(中国)未及十年而兴勃焉也

    推动戊戌变法等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二十世纪一直是志士仁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上面表格,概括三人具有的共同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3)、根据材料三概括志士仁人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能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底所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主张该如何解决晚清“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的问题?其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材料一的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二的观点。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它

    厂矿数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

    (1)、根据材料一,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指出在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和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并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 12、少年时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念书。一天传来一则消息,他十分高兴,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辫子,连跑带跳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据此推测,这则消息是(     )
    A、维新变法开始 B、辛亥革命爆发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金田起义爆发
  • 13、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虚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眼,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 1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民主革命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15、1896年,梁启超高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03年,邹容则主张“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思想的传播 B、义和团运动兴起 C、民族危机加剧 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16、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说:“康有为的政治纲领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一论断反映了(     )
    A、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B、辛亥革命的革命理想 C、戊戌变法的变革目标 D、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
  • 17、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这段话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1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运动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太平天国(     )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 19、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对封建地主所有制予以坚决地否定,因此,它将为中国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扫清道路,解除其束缚并为其发育成长创造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据此判断,该学者认为(     )
    A、《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一定的时代发展潮流 B、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性皆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 C、农民阶级无法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D、洪秀全等未能提出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
  •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世纪中期,欧美海权国家一步一步地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而陆上国家俄罗斯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B、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高峰 C、促进了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D、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上一页 263 264 265 266 2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