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海1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城。沉船残长约21.91

    米,最大船宽约9.87米。船体结构较为完整、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类型。截止至2019年、发报文物中瓷器约16万件套,金器188件套约2.8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铜器196件套、铁器13件套、铅锡金属器60件套,竹木漆器98件套,石玉玻璃器26件套,铁器疑结物124吨。“南海1号”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网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几乎袁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光器种奏、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

    ——摘编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南海【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材料二(明清时期)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开始经由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的殖民地和南洋各地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著与马铃著是这一时期引种影响最大的作物、这些高产经济作物一方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增加我国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出,更适合作为教荒的物种。以福建地区的番著为例,大早之年,其仍可亩收干斤,能够极大程度降低灾荒发生几率。清乾隆帝曾下令全国推广番著,作为“救荒之备”。另一方面,其也具备较高的加工附加值,可以作为酿酒、粮食加工、牲畜饲料等原杵。

    ——摘端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海【号”沉船的史料类型、并具体分析其对研究南宋历史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第三次引种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另举一例史实具体说明中外友好互动交流。
  • 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唐朝在西北地区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唐朝的疆域范围。
    (2)、提取材料二中图文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巩固对“幅员之广”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 3、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内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这充分显示出(   )
    A、祭天仪式的神秘氛围 B、皇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D、科技与建筑艺术融合
  • 4、724年,他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工作。以阳城(今河南考城)为中心,从北纬17.4°的林邑到北纬40°的蔚州沿7973里的子午线,建立了11个观测点。他是(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孙思邈 D、徐光启
  • 5、某校在校园组织“中华英雄抵御外悔”的主题展览,其中包括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等内容,下列符合展览主题的是(   )
    A、铁木真统一蒙古 B、李自成起义 C、成继光抗击倭寇 D、王安石变法
  • 6、明清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集大成式的整理和归纳,以《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三部“百科全书”为代表。这一时期大型文化典籍的修纂主要得益于(   )
    A、长期的文化传承 B、统一王朝的强盛 C、学者的不懈努力 D、农耕经济的繁荣
  • 7、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一段课文时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明朝、昆曲作家、《牡丹亭》。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宋应星 C、汤显祖 D、曹雪芹
  • 8、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康熙帝、乾隆帝在南中,均致祭明太祖陵,并分别御书“治隆唐宋”和“开基定制”。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A、尊崇明太祖个人品德 B、认同明太祖治国经验 C、承装了明代基本制度 D、进一步创新君主专制
  • 9、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下吴越如流水”,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每年秋季,至吴越地区,“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反映了当时(   )
    A、区城间贩运贸易繁荣 B、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 C、各地经济水平不平衡 D、闭关政策阻碍区域的发展
  • 10、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   )
    A、奠定后续东亚和平局面 B、削弱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C、巩固中朝两国平等外交 D、增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
  • 11、《(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松之布衣被海内。”《天工开物》也称“组造尚松江”。据此可知明代(   )
    A、丝织业推广先进技术 B、松江制造享誉海内外 C、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D、出现规模化手工工厂
  • 12、小明在学习某朝代政治制度时制作了以下思维导图,该朝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13、明代的一条鞭法可用白银折缴。请康熙年问征收地丁合一税,即以丁计人粮中,计算所得向政府缴纳钱粮,亦可用绢布等实物折缴。这些税制改革(   )
    A、促进了农业生产 B、推动了海外贸易 C、简化了收税手续 D、有利于人口增长
  • 14、据记载,明太祖发布了“圣谕六言”,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调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流行天下,有利于(   )
    A、强化控制人们思想 B、监视地方官民行为 C、完善基层教化制度 D、维持乡村社会秩序
  • 15、“三十功名尘与士”“千年史策耻无名”“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等宋代诗词反映了(   )
    A、追名逐利观念 B、爱国主义情怀 C、以民为本思想 D、民族共同体意识
  • 16、朱熹用40年时间“遍求古今诸儒之说”,融汇百家,收集各种经典文本,加以研究注释,形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中华文化新经典。由此可知朱熹(   )
    A、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 B、强调维护封建礼教 C、抨击佛教以复兴儒学 D、提倡“心即理”“致良知”
  • 17、2005年香港邮政发行一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邮票(如下图),其中标注$2.40的发明(   )

    A、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宝库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C、提供经济适用的书写材料 D、加速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
  • 18、《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聚集御街,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诗人陆游也写道:“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据此可知南宋时(   )
    A、商业与节日相结合 B、蹴鞠流行于全国各地区 C、市民娱乐生活丰富 D、体育活动融入传统节日
  • 19、某史书记载了唐太宗与魏征讨论隋场帝与隋朝灭亡的原因,魏征认为“君主广纳谏言则清明,偏听偏信则昏聩。秦二世被赵高蒙蔽,隋炀帝拒谏饰非,皆因偏信酿成大祸。”太宗深表赞同。由此可见,此书的编写意在(   )
    A、提供君主治国借鉴 B、总结历代的政治兴衰 C、记录君臣对话内容 D、成为编年体通史巨著
  • 2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有“两个马鞍形”发展的特点,其中宋代和明中叶以后是第二个马鞍形的两个高点,而王安石变法时期是两个马鞍形高点中的最高点。该学者意在强调变法(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促进了经济大发展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上一页 190 191 192 193 1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