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斯蒂芬森先生带着我和他一起坐在发动机的凳子上,这个神奇的发动机及其飞似的白烟和节奏匀称、不变的步速。”此次旅程她乘坐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A、马车 B、火车 C、电车 D、汽车
-
2、拿破仑自己也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省略号处应为(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
3、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美,其中1688年宫廷光荣革命被废黜的英国君主是( )A、詹姆士二世 B、查理二世 C、查理一世 D、路易十六
-
4、1649年他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他”是(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华盛顿 D、林肯
-
5、观察“新航路开辟路线”图,人物与图中路线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③——迪亚士 B、②——哥伦布 C、①——达·伽马 D、④——麦哲伦及船队 -
6、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旗帜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下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及其作品,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达·芬奇——《蒙娜丽莎》 ②但丁——《哈姆雷特》
③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④彼特拉克——《天方夜谭》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
7、下面是西欧经济发展一课中的知识结构图,图中的“?”指的是( )
A、封建庄园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现代工厂 -
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5月6日,(江西)九江教育会及南伟烈学校、省立第三中学等校,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拒签巴黎和约。随后,南昌、赣州、吉安、抚州、萍乡、宜春等地学生纷纷加入声援斗争的行列。
——摘编自《红色文化》

1919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对江西学生运动的相关报道
材料二: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是非颠倒、民族蒙耻之际,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爱国激情猛烈地迸发出来。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民国日报》和《红色文化》中,能相互印证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说说出现材料中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运动的影响。(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中国近代青年学生运动的精神核心内涵是什么?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摘编自《中国2007》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远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柔滑、浪漫,充满温情:沿途有许多高山峡谷和广袤的戈壁沙漠,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古道上,风尘仆仆的不仅是各类商队、王朝的使节,还有军队、流浪者、探险者、匪徒、钦犯、怀着虔诚信仰的宗教信徒、求知的学者,各色人种,气象万千:雄关漫道,自然的阻隔,复杂的人群,再加上沿途各国的割据势力和利益冲突,潜伏着重重危机。
材料三 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汉宣帝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四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摘自《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会遇到哪些困难?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推动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代?(3)、据材料四,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影响。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七雄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败北3次。
——摘编自粟劲《秦律通论》
材料三 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国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攻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公元前318年,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最后,秦统治者都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下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下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材料五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秦完成对全国统一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四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3)、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
11、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读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 作为扎实基础的,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的一个综合, 也自然产生了在其书法艺术上的一个投影“书圣”地位,而这个“圣”不能缺少王羲之爱国惜身的精神。这说明王羲之
①其思想独立于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②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
③其书法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④称书圣不单单是书法艺术高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
12、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汉字的演进历程 B、书写材料的变化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手工业技术高超 -
13、《三字经》中诵到“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其中“金陵”是指今A、苏州 B、成都 C、南京 D、杭州
-
14、“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开放繁荣,民族交融
-
15、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B、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C、疫病流行加剧战争的爆发 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
16、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
1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历时两三年,行程万余里,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编写《史记》作了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司马迁( )A、秉承前人撰写方法 B、注重史料考证 C、虚心学习他人经验 D、侧重史书记载
-
18、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19、历史中蕴含着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政治智慧。对维护大一统王朝而言,汉武帝"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妙处在于A、完善了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架构 B、加强了诸侯对封地的控制力 C、和平化解地方诸侯对皇权的威胁 D、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
-
20、“这一场农民起义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但是导火线却的确是由于刑事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合理。”材料中的“社会经济原因”是指A、国家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B、国家刑律规定“失期,法皆斩”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败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