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又在全国范围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这些政策旨在( )A、增强朝廷经济实力 B、加强道德思想控制 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D、提高商人身份地位
-
2、有学者指出,汉武帝以后《春秋》仿佛成了治国的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人们都会引《春秋》的内容来解决。这一现象说明西汉中后期( )A、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法律制度基本完备 D、儒学思想得到弘扬
-
3、对下面表格所示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西汉前期人口数量变化
时间
汉高租五年(公元前202年)
汉武帝前期
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1500—1800
3600
——数据引自葛剑维《中国人口史》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 D、政府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
4、范文澜说,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作者旨在说明陈胜吴广起义( )A、沉重打击了暴秦统治 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 D、为农民起义提供纲领
-
5、图为《秦朝驰道示意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秦朝驰道示意图
A、修建长城的原因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统一六国的过程 D、丝绸之路的开通 -
6、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写(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分封制的瓦解 C、商鞅变法发挥的作用 D、都江堰的修建 -
7、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
8、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下图),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该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国力衰微,民不聊生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C、技术先进,部门齐全 D、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
9、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人工建筑的高台上建有高等级建筑,还发现约20万千克炭化谷物。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D、出现了贫富分化
-
10、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是( )A、良诸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半坡遗址
-
11、2023年5月,北京某小学的25名科学小记者,参与了2023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在遗址公园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可以看到北京人( )A、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B、制作陶器,使用骨耜 C、使用磨光和钻孔技术 D、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
1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学校,培养洋务人才。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花”和“柳”的理解。(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
13、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二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虽然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权益,但太平天国概不承认,这也使得侵略者攫取的权益在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无法兑现,大大推迟了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
——摘编自刘建生主编《晋商五百年·保晋风云》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灭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简要评价该历史事件。(2)、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与“三新”相对应的内容。(3)、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主张?(4)、综上所述,请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谈谈你的认识。 -
14、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来自八个国家的军队用先进的武器大炮再一次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他们攻大沽,占天津,夺杨村,过廊坊,直扑北京。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契机”。(3)、材料三涉及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说它“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4)、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综合上述材料,你从近代中国屈辱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
15、“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个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6、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图材料内容为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这些主张合称(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
17、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与图2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图1 图2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
18、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日本借机从我国获得了诸多权益,其中要求:“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由此可以得出(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D、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9、如图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客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车裂而亡,但他制定的新法却继续推行。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全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改革·创新”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