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
2、下图所示的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黑龙江瑷珲县填发给村民的土地执照。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革命 B、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C、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
3、“会议指出,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上,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该“会议”( )A、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B、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C、宣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红军
-
4、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 )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对象 C、新的群众基础 D、新的革命前途
-
5、1915年9月15日发行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法文“LAJEUNESSE”(“青年”)字样。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法语刊名。这说明《新青年》杂志( )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B、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内涵 C、反映了五四运动对青年的影响 D、彰显了文学革命对思想的改造
-
6、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其中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体现了( )A、权力制衡 B、司法独立 C、言论自由 D、君主立宪
-
7、下表所示的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的《西学书目表》所著录译书的分类情况。该书著录了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他的这一做法( )
西学13类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10类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5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B、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
8、下面所示的是魏源所著《海国图志》的部分目录。这反映了( )
卷一 筹海篇一议守上
筹海篇二议守下
卷二 筹海篇三议战
筹海篇四议款
卷三 海国沿革各图
东南洋各国沿革图
大西禅欧罗巴各国沿革图
A、部分知识分子应对西方侵略时的思考 B、民众认识到抵抗西方侵略的必要性 C、民众对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迫切需求 D、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全面认知 -
9、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十三行商行最多时达几十家。行内可见店铺林立,绸缎绫罗、茶叶、陶瓷堆积如山,和十三行有贸易来往的有英国、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等数十个国家。由此可见,广州十三行( )A、对外贸易繁荣 B、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C、行商享有特权 D、成为政府财政的倚重
-
10、《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为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 )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 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
-
11、《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的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可见,开封的百姓对书籍实有一定的需求,城中处处是书店。这一现象得益于( )A、印刷术的进步 B、造纸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应用 D、科举制的废除
-
12、下表所示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人物
内容
结果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 C、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D、双向交流,兼容并包 -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各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北方各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社会风气嬗变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C、内迁各族渐以农耕为主 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
14、自西汉初年以来,豪强大族从煮盐、冶铁、铸钱中获利丰厚。但汉武帝在战争中号召富家捐输时,却无一响应。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推行了( )A、均输平准 B、盐铁官营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
15、秦统一后,采取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 )A、推动了法律的完善 B、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
16、下图所示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及其内底铭文,该铭文记述了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迁都等西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与《尚书》中的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该历史文献有一定的准确性。这说明考古发现( )A、能够全部反映历史事实 B、可与历史文献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比历史文献更有价值
-
17、下表列举了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概况。据此可知,这一时代( )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5000年
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4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D、政权神权不断融合 -
18、中国近现代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前赴后继的探索史。我们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失败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材料二: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摘编自韩延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
材料三: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的相关史实事件。分析它们“以失败告终”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这一革命道路的过程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3)、材料三中“走自己的道路”指的是党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什么理论?(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19、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材料三:他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汉化进程,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便于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中华文明在“天下观”“大一统”思想主导及中华文明自身吸引力等多种合力的交互作用下,中华民族由早期的“满天星”逐渐走向聚合统一,最终形成政治一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通过“血缘攀附”等方式实现的“家国同构”内在结构,也持续孕育出基于血缘和地域共同体的稳定情感,形成绵绵不竭的内聚力量。中华民族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形成于春秋至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历史上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生成了中华民族实体,并赋予其丰富的共同体属性。
——摘编自于春洋、周佳薇《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怎样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方式有哪些?(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实际行动”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华民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和主要历程。 -
20、
某校九年级同学以“近代欧美国家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开拓掠夺】
材料一:16世纪,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利物浦、阿姆斯特丹等港口船只汇集,商人们的货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西印度群岛的蜜糖和甜酒,南美的可可,非洲的象牙等等。海外发现和征服海外领地的另一个显著结果是贵金属供应的增长。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后欧洲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世界发展角度分析以上贸易活动的影响。【制度奠基】
材料二:17世纪末,英国逐渐建立起一种合适的政治体制,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使后来的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大国崛起》
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为日后美国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摘编自《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精神与实践》
(2)材料二英国“合适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得益于哪部法律文件的颁布?你怎样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完美无缺的”?【工业起步】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后,机器的发明使得棉纺织品产量有了指数级的增长,英国棉纺织品占据了原本印度纺织品的全球份额,印度手工纺织业纷纷破产。……西印度群岛、美国南方诸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依附于英国的工业化。19世纪,英国棉布主导了世界市场。……同时,棉纱生产的机械化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实体:棉纱厂。人们被迫进入工厂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雇佣童工、强迫妇女劳动、殴打工人的现象在当时屡见不鲜。
——摘编自《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3)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可能会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对危机】
材料四:
美国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奴隶种植园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
——摘编自《棉花帝国:—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一危机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欧美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