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各地也纷纷响应。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了三民主义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2、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这一情形发生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3、以下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52—1864年

    1866年

    1877年

    事件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创办福州船政局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邓世昌 B、冯子材 C、左宗棠 D、丁汝昌
  • 4、如图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

       

    A、沉重地打击了走私鸦片的俄国奸商 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C、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D、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 5、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巩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两例。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 6、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文资料。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宗庙之牺(祭品,如牛羊),为吠亩(田地)之勤(劳力)。

    ——《国语》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墨子说:“(战争)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同时,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
  • 7、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小明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1

    图2

    图3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

    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图2


    图3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古城遗址中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了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它们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活动一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的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活动二图1中史实与推论的示例,完成图2、图3的考古发现的相关推论。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 8、认识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春秋争霸战争 B、项羽气吞山河 C、秦王统一天下 D、陈胜、吴广起义
  • 9、“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 10、秦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 11、公元前221年,我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属于(       )
    A、公元前3世纪晚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2世纪初期 D、公元前3世纪初期
  • 1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年代尺展示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迭 C、早期人类 D、原始农耕社会
  • 13、实物史料是不依赖于文字载体而直接保存下来的古代物品,遗址就是实物史料之一。下列二里头遗址的相关信息反映了(     )

    A、炎黄部落联盟实力强大 B、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C、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D、西周社会矛盾激化
  • 14、国家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举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律明文规定:凡私自“盗铸”者,除“索其室”,没收其所铸之钱及钱范外,还应予以拘捕和严惩。法定全国通行两种货币:一为黄金,属上币;一为铜钱,属下币,圆形,方孔,有郭,铸文“半两”。废除原六国的布币、刀币、郢爰、铜贝等各种货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匈奴是崛起于战国后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秦王嬴政灭六国前后,它也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一些部族,建立起强大的草原帝国。战国末年,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即史书中所称“河南地”,对秦朝构成重大威胁。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对分封制持怎样的态度?为了“求其宁息”他采取了什么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统一货币的主要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面临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秦始皇治国举措的认识。
  • 15、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片

    材料三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控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还颁布法令禁止人们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震撼着人民的心灵。许多思想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到处游说,对这场大变革发表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概括所能获取的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诸子百家中一家学派,进行简要论述。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产生.发展.鼎盛的时期,这期间,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国家的过渡。在政治制度上产生了一系列创新之举,或影响权力传承,或影响国家内外的巩固,总之确立了早期国家该有的形态,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之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并指出变法的思想来源?
    (4)、指出材料一、二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源?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获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9年4月3日,马英九等在圆山忠烈祠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为纪念黄帝,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

    ——摘编自百度《祭奠黄帝陵悠悠中华情》

    (1)、材料一中的“轩辕”是谁?他与炎帝一起获得了中华民族的什么尊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3)、台湾人民为什么要祭奠黄帝?请对台湾人民说一句深明大义的话。
  • 18、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 C、内容丰富 D、影响深远
  • 19、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其变法中与之紧密相关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织 D、确立县制
  • 20、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的(     )
    A、原因 B、过程 C、影响 D、性质
上一页 185 186 187 188 1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