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右图为其中一册),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
新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部分)
1949年
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入学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
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0年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
2020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过110万人
——摘自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等
材料三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1)、课本内容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指出材料一中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教育发展的原因。(3)、综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问题,请你谈谈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提示:从个人成长、学校育才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
2、材料一:天干地支历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制历”一事,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以倡导民主生产。“观象授时”符合华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材料二 历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创设因时制宜的制度来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以下三幅示意图依次体现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制历”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写出上述三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 -
3、 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这说明联合国( )A、加快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B、规范了多边贸易协定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
-
4、 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以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指令( )A、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B、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 C、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D、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5、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影响了欧美多国的法治进程
-
6、 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日本
-
7、 下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A、交通设施 B、电信网络 C、医疗卫生 D、生态环境
-
8、 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9、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A、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
-
10、 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
A、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11、 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 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
-
12、 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
13、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
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
14、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
-
15、从1840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近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实中任选两例进行简短介绍,介绍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6、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改革挽救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此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两位人物的姓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的目的。指出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的事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的原因。 -
17、辛亥革命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个第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 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政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中华民国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和“三民主义”提出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8、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年10月
3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放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 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者妥协投降。1900年7月,天津失陷。8月,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列强乞和。列强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的名称。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的名称。 举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2分,答出两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的原因。 -
19、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史事过程中提出的口号。这一重要史事( )A、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生 B、以工人阶级为先锋 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20、1915年,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