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时,毕罗、胡饼等胡食由于做法简单且原料常见,深受唐人喜爱。另外这一时期不仅胡服成为当时社会的时髦服装,妇女还流行穿着袍衫及戴幞头的男装。这体现了这一时期( )A、审美标准的变化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尚武风气的盛行
-
2、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另一盏石灯笼形成“姊妹灯”。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日本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取经 C、鉴真东渡传法 D、文成公主入藏
-
3、唐代科举考试后,新科进士会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这一习俗被称为“雁塔题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唐代( )A、中央集权的制度设计 B、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 C、阶层流动的文化符号 D、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
-
4、某班级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最适合填入如下对联划线处的是( )
横批:贞观之治
上联:政通人和,居安思危惜民力
下联:大唐华彩,____
A、国富民强文教昌 B、开疆拓土启开元 C、励精图治登鼎盛 D、天子门生遍四海 -
5、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A、灵渠的开凿 B、大运河的开通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隋朝的统一
-
6、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 )A、加快了人口流动 B、巩固了隋朝统治 C、扩大了隋朝疆域 D、促进了文化交流
-
7、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
材料二: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件)
中国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一公元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一公元1840年
472
19
4%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2)、 分析材料二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列举两例宋朝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8、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在政府的鼓励下,宋朝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元朝时超过140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1)、 列举两例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说明材料一所列的交往形式。(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对外交往的认识。 -
9、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开元纪事》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宋设立“榷场”的积极作用。(3)、 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
10、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王朝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边疆管理来巩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人士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继续治理台湾。康熙皇帝令人与郑经和平谈判数年未果。清朝在稳定了对大陆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何时?清朝康熙时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其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
11、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任务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D、清朝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 -
1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
宋代《耕获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A、中央集权强化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风气开放 D、对外交流频繁 -
13、《儒林公议》卷上:“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材料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是( )A、重农抑商 B、戒奢从简 C、尚武轻文 D、崇文抑武
-
14、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15、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前期,北方各民族以“天可汗”称呼唐天子,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唐帝国的地方政权的重要意义。唐帝国也册封这些民族的首领,封他们为帝国的官吏。……促进了多民族的发展和交融。
——改编自《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实行汉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改编自《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材料三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所采用的方式。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的具体事例。(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回归的土尔扈特部怎样的态度;请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知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人才选拔制度?请用史实说明该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弱化地方权力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17、二战后,美苏在国际舞台上展开激烈斗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希腊和土耳其问题牵动着美国的神经。对美国而言,一个插上镰刀斧头旗帜的欧洲是难以想象的,这意味着苏联的工业能力将翻一番,实力能与美国相当。美国海军上将福雷斯特·谢尔曼认为“如果失去了西欧……我们将难以维护美国的完整”。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斯大林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公开反应相对“温和”,强调美苏仍有合作的可能,在他看来,杜鲁门的讲话未涉及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因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苏联猛烈抨击杜鲁门主义破坏了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指责美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战略意图。(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冷战史,请你再补充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 -
18、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某校组织了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为主的研学活动。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利用搜集整理的素材设计了板报,其内容如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单元
单元主题
板报图片(部分)
第一单元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第二单元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遵义会议会址
第三单元
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
百团大战的场景
第四单元
为新中国而奋斗
“双十协定”原稿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1)、在板报内容的第一、二、三单元中任选一个单元,运用该单元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该单元的主题。示例:
选择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为此,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 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但蒋介石公然违背 “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于1949年率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史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伟大征程。
(2)、综合材料信息,为板报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价值观正确) -
19、道路交通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拓展了穿越五岭山脉通达岭南的道路即史书所称“新道”,并在沿途设置关隘,派重兵把守、新道利用原有山路改筑或者扩筑而成,把南北水道联系起来,形成以水为主、水陆相兼的交通要道.
——摘编自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等
材料二
隋唐及以前,北方进入岭南大多走经湖南、广西的西线;五代北宋及以后,多数走经江西的东线(如下图所示).
朝代
大事
唐朝
定都长安(今西安)
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重修大庾岭道
南宋
定都临安(今杭州)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粮仓
元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
开通杭州至大都的运河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广州出发、沿北江而上、跨过大庾岭可到江西。这一水陆联运,可将广东商品北运到内地各省区,而外省区的货物也可经此路线源源不绝地南运入广东、海外贡品也是先从广州经大庾岭运至江西,再转运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黄启臣、庞新平《明清广东商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岭南“新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宋以后东线日益重要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古代岭南交通发展的影响。 -
20、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规定:各地农民合作社和村社有权凭证明用自筹资金,按市场价购买用来留种的马铃薯。这一规定(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C、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缓解了经济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