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材料二: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什么?这场运动的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概括光绪帝主张变法的原因。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3)、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 -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武装侵略,扩张在华殖民势力,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方针。……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中国开始由独立的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苦难日益加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3)、两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内在联系? -
3、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 )A、广州 B、上海 C、北平 D、重庆
-
4、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共中央在什么地方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A、古田 B、瓦窑堡 C、遵义 D、洛川
-
5、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 )A、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B、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开展武装斗争 D、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
6、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C、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D、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民报》和北京大学 B、《时务报》和万木草堂 C、《国闻报》和强学会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
8、“万户涕泪,一人冠冕……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运动 D、辛亥革命
-
9、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③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⑤ -
10、“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此联中“先行者”提出(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主立宪制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
11、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金,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纪念的民族英雄在什么战役中牺牲?( )A、平壤战役 B、黄海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丰岛战役
-
12、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禁烟运动
-
13、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由此可见(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的旧文化 C、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14、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以下事件事与材料中的“农民造反者”有关的是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 D、义和团运动
-
15、“有两师军队散布在乡间,放火燃烧,皇家花园中的一切宫殿……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该材料描述的事迹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1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历史学者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学者
龚书铎
金冲及
描述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们对旧政府的普遍愤怒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变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体为许多人所憧憬。
(1)材料一有学者描述道“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概括说明;学者金冲及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向往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材料二 以下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四则史料
(2)上述史料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史料几。以上研究辛亥革命几则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史料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辛亥革命的成果。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强国有我”的誓言?
-
17、
面对列强的侵略,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中国人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坎坷旅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对日本公使说:“对于近代贵国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
(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进行哪次探索?这次探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行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2)请依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进行哪次探索?请列举1位在这次变法探索中除梁启超以外的代表人物。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他们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主义的束缚就会解脱,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稿》
(3)材料三中揭开这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
-
18、如图是无锡广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该公司注册年份为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即公元(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39年
-
19、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从示意图中,明显可以看到第二张图在外力的作用下,“大清”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清”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下面与如图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20、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将中国人知不足后进行的探索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A、第一期:戊戌变法;第二期:辛亥革命 B、第一期:辛亥革命;第二期:戊戌变法 C、第一期:洋务运动;第二期:戊戌变法 D、第一期:辛亥革命;第二期: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