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西方制度促觉醒】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幸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兴中会也纷纷成立。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思想文化促创新】
材料二
【五四精神显力量】
材料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烧尽了历史的屈辱,壮丽的事业,召唤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章炳麟、邹容等人宣传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2)、材料二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正式吹响这一运动号角的标志是什么?(3)、材料三中口号的出现与哪场国际会议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开创新的世界”进行解读。(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2、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这一次近代化的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据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被唤醒后进行了哪一次近代化的探索?这次探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共和之路】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我们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3)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思想风暴】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拉回家的是谁?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所说的“树墩”,做了什么努力?(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史面临怎样的革命任务?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唧角至尖沙咀”一带。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是依据哪一条约的内容?同一年英国在中国犯下的主要罪行是什么?
材料三 漫画《时局图》
(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场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材料四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
(5)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
4、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思想启蒙 B、救亡图存 C、变法图强 D、追求民主
-
5、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A、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
-
6、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 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强调开展文学革命 B、号召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揭露中国社会的整体愚昧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7、实业家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上标注有“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那么,票据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840年 B、1912年 C、1935年 D、1936年
-
8、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下面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9、下表是一本历史书的部分目录,列举的是中国近代发生的部分大事。这些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③清政府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④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②① D、④①②③ -
11、这次战争后,“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控制。”这次战争导致( )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为通商口岸 B、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2、作为关键信息,下表可用于研究( )
关键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创办报刊
《国闻报》《知新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近代军事工业兴起的背景 B、近代官派留学的主要措施 C、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 D、义和团反侵略的深远影响 -
13、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严复的用意是(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扶清灭洋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
14、下面是有关洋务运动的示意图。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兴办新式学校 B、创办民用企业 C、翻译外国书籍 D、建立新式海军
-
15、“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以上条款摘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图1 北京学生向天安门进发示威游行 图2 上海总工会罢工游行
(1)材料一中哪条“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
(2)从图1到图2,五四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3)材料一、二所示事件和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材料三 13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会议确定的中心工作。
(5)材料三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90年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000多万,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政党。这一数据的变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
17、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争】
材料一 下图
(1)材料一显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①②处分别代表了什么事件?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蹒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摘编自曾国藩《讨粤匪楸》
(2)指出材料二中曾国藩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所站的立场。谈谈你对这一运动的认识。
材料三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中的“暴力反洋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
【探索】
材料四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派别
救亡图存事件
主要救国方略
地主阶级的探索
洋务派
洋务运动
“①____________”“求富”
资产阶级的探索
维新派
②_________
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辛亥革命
③____________
进步知识分子
④__________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表格中的①②③④处内容补充完整。
(5)依据材料四表格内容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恨意冲云际,谁无怒愤不感痛悲,曾滴了多少血汗,才夺了天工建起,用我心力建,期传万世,期传万纪,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
材料三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材料一反映了________签订的情景。夺走了台湾岛的条约是________。材料三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________。
(2)材料一中,“炮口的遍迫下”指的是哪一战争?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理解。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
(4)材料三涉及的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材料四
(5)指出材料四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
19、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宋教仁被刺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国民党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D、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
20、“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冲击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为中共的诞生做了思想基础 D、使民主共和成为社会主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