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共会谈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迅速结束国民党的“训政”,承认人民享有一切民主国家人民应享有的民主自由权利;党派平等合法;取消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积极推行自治,实现自下面上的普选“等。上述协议的达成(   )
    A、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B、威胁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局面 C、得益于国际民主人士的协调 D、实现了和平建国的政治夙愿
  • 2、小历同学通过制作时间大事记的形式搜集整理了如下信息,其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

    ·1945年8月25 日,中央政治局紧急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从延安飞抵重庆

    ·1945年10月10日,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代表。

    A、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C、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3、国民党重庆谈判代表张群承认说:“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张治中也说:“和平、民主、统一、团结”“这还是中共方面毛先生提出的”。这反映了(   )
    A、全国人民盼望和平 B、国民党尚无和谈的诚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4、中国人民的近代抗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独立事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们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
  • 5、中国共产党始终敢力于保障广大农民利益、发展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农民的土地革命,仍旧是中国革命现时阶段的主要内容”,并适时提出了“绝对地没收土地以消灭封建的政治基础,以肃清封建的社会关系”。1928年冬,《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分配。工农红军为贫苦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更加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

    ——摘编自彭海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合当前抗战形势的需要。所以,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了这一政策,将之发展成为“地主减程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地主阶级也有抗日的意愿,他们也应该是当前需要联合的力量,而不是予以排斥。因此,减程减息这一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中国各个阶级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克服了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根据地的建设。

    ——摘编自赵诤、杨睿、陶利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1921——1949)》

    材料三 《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

    ——摘编自黄永友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文献选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出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土地政策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部法律文献颁布和实施的历史意义。
  • 6、旗帜团结人民进行顽强斗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虎门战役后,继续滋扰中国沿海地区⋯⋯义愤填膺的三元里村民组成武装力量,他们高举旗帜(见上图),与英军斗争,取得了牛栏岗大捷,成为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华章。

    ——摘编自后晓荣主编《给孩子的博物文化课:文物里的近代往事》

    材料二

    上侧旗帜以红布为底,上挖镶拼制乳白色圆星(代表十八行省与光明)与黑色九角星组成特定图形,星分组两圈,每个角相融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意为团结统一的象征。它作为辛亥革命的标志和见证,至今已逾百余载,愈发弥足珍贵。

    ——摘编自甘肃省博物馆题材展《博物馆之旅5 红色甘肃走向1949》

    材料三

    1927年南昌起义后,毛泽东曾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致信中央,其中提出:“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武装所使用的第一面红色旗帜,它见证了____的历史。

    ——摘编自饶道良《图说弄冈山》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星旗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面旗帜反映了三元里人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简析“辛亥革命十八星旗”的设计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这面旗帜相关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横线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4)、上述三面旗帜具有怎样的共同历史价值?
  • 7、西柏坡是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享有“‘赶考’出发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盛誉。这些盛誉意在说明党在此地 (   )
    A、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C、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D、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 8、如下是平津战役时期冀中地区流行的口号,这反映出(   )

    ·民工:一切为了前方的需要,一切为了前方的胜利,多拉快跑,叫战士们吃饱吃好

    ·担架团:不怕露营扎营,不怕飞机大炮,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千里出征

    A、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 B、蒋介石反动统治不得人心 C、土地改革政策受到支持 D、人民抗日运动斗争的高潮
  • 9、蒋介石认为,如果毛泽东不来重庆,就可以宣布共产党拒绝谈判。把战争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来了,则妄图诱逼共产党交出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也可借机部署内战。这揭示了(   )
    A、国共第二次合作已初步形成 B、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 C、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D、民主与团结成为了时代主题
  • 10、国民党部分领导人认为中国“无论通都大镇,无论是荒村僻壤,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已发出“再战必亡”的“亡国论”;有的还有鼓吹“速胜论”,幻想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为驳斥这两种观点(   )
    A、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C、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D、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 11、同学们围绕学习主题制作了如下的项目化学习成果汇报卡,由此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

    主题:    ▲    

    1931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决议:日本公开地以武装占领了满的民族觉醒。

    《国耻纪念歌》歌词(节选)

    东北土地全抛弃塘沽(停战)成协定……不怕长枪和大炮一齐往|前冲,驱逐日寇出东北我们享太平。

    A、九一八事变惊华夏 B、百团大战展神威 C、一二•九运动鼓斗志 D、西安事变促合作
  • 12、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历时一年的战略转移,数万红军踏过了万水千山。血火中走出的八万大军,穿越11个省份,走25000里,跋涉18座山脉、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役300多次。这体现了红军将士们具有    (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B、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C、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精神 D、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的精神
  • 13、辛亥革命后的10多年,中国并没有实现期望中的民主共和。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社会各阶层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憎恨更加强烈,渴望结束已经持续很久的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这可用于研究北伐战争的 (   )
    A、历史背景 B、主要进程 C、战役特点 D、深远影响
  • 14、阅读如下表格信息。据此可知,这些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

    名称

    主要事迹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主要从事出版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第一个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即由其组织翻译和出版,还发行了《共产党》月刊作为机关刊物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主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曾发行多种小册子和杂志进行宣传,还比较重视对工人的教育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在《广东群报》上转载了大量上海《共产党》月刊上的介绍|苏俄的有关文章,在南方建立起了有效的宣传阵地

    A、主要受到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加强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合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让民众接受了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
  • 15、 1919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发表报道:“京中各校学生,因山东问题失败,昨晚集众游行街市,为有秩序之国民示威运动”“曹宅焚毁”。这一报道出现主要由于 (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 C、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16、如下示意图元旦日变化的原因是 (   )

    A、武昌起义胜利 B、清帝下诏退位 C、戊戌变法推行 D、中华民国建立
  • 17、对如下:油画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

    简介:作品运用写实手法,搭给了起义军战士攻入两广总督衙门的场景。运用光影变化凸显举枪冲锋、中弹倒下的起义军战士。

    A、是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C、体现了革命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 D、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18、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及相关史实。这可以用来说明    (   )

    方式

    相关史实

    设立银行

    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银行,如俄国设立的华俄道胜银行,法国设立的东方汇理银行

    开设工厂

    1895——1913年,外国在华设立了136个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半个世纪的6倍

    掠夺路矿利权

    西方列强夺取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修筑权,攫取沿路|地区的开矿权等许多经济、政治特权

    A、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B、近代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浪潮 C、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破产 D、列强通过多种方式对华经济侵略
  • 19、洋务派官僚张树声曾道:“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厥步趋,常不相及。”其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
    A、学习西方技术推动近代化 B、学习内容存在局限性 C、受到了地方官员大力支持 D、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
  • 20、如下示意图是天津紫竹林的地名沿革历程。与图中“⋯⋯”处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

    索竹林,位于天津城东南方向海河西岸,原为蒙竹林寺,建于康熙初年→道光时为紫竹林村→⋯⋯期间,附近一带被划定为英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位于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附近,今市文化局一带。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