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公车上书
-
2、这是洪仁玕为洪秀全提供的治国方略,全篇构划了一幅具有太平天国特色的英美式基督教国家的社会治理蓝图。这使得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史面相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治国方略”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变法通议》 C、《警示钟》 D、《资政新篇》
-
3、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19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己有用的化学产品;
▷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
▷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
▷1987年,联合国支持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CFCs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
——摘编自大卫·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富有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了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兴起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的科学成就带来的社会影响。(3)、综合两则材料,总结自然科学发展和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17世纪英国大事记(部分)
1215年
英格兰颁布《大宪章》
13世纪末
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
1603年
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1640年
议会重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
1642年
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1649年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宣布
为共和国
1653年
克伦威尔独揽大权
1685年
恢复专制制度
1688年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
1689年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材料二 《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英国新制度的基础。18世纪,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内阁原是指国王主持的议决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内阁会议转而由内阁大臣主持,称“首相”。后来首相由在下议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成为政府首脑,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必须对议会负责……19世纪的议会改革,扩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权利。随着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和完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1)、请写出材料一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事件名称,并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动英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后,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了哪些新发展?(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社会确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概括转型的过程有何特点? -
6、17世纪中叶以后,来自亚洲的茶叶和美洲的蔗糖完类邂逅,英式下午茶逐渐成为风行欧洲的生活习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英式下午茶的原料产地。(填写字母代码)(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式下午茶能够风行欧洲的原因。(3)、综上所述,你如何看待近代英式下午茶的风行? -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埃及出土的距今2100多年的托勒密五世石碑,上面文字记载了托勒密五世及其妻子希望通过这块石碑献上他们对神牛的崇拜
《汉谟拉比法典》局部
材料二 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在欧洲中古世纪,阿拉伯语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中的文字分别是什么文字?(2)、材料二中阿拉伯语的发展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什么特征?(3)、综上所述,文字和语言对人类文明有何作用? -
8、某历史杂志世界近代史专栏展示了下列内容,据此推断专栏的标题是(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封面
《物种起源》手稿
《战争与和平》封面
绘画《向日葵》
A、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B、多彩的近代艺术宝库 C、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D、生物科学的重大突破 -
9、电炉取代煤炉或气炉,机械电冰箱取代冰盒;电动洗衣机、电熨斗、真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庭劳动。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C、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D、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10、1868年,日本天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 )A、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广泛 C、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D、照抄西方模式,全盘西化
-
11、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场改革使俄国( )A、工业生产迅速增长 B、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12、列宁在1895年指出:“(它)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材料中所指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
13、1789年7月14日,难以攻破的巴士底狱墙下血流遍地,但是人民没有退却……城市和乡村劳动者的起义汇成一股巨流,在整个革命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材料表明( )A、法国大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 B、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 C、人民群众是大革命的推动者 D、巴士底狱的攻破宣告革命结束
-
14、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 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5、中世纪早期,各类教会学校以神学经典和宗教信条为核心,几乎不涉及现实生活;大致从12世纪起,世俗教育在城市中发展起来;13世纪,更多的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如商科学校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庄园经济的初步兴起 B、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C、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D、罗马帝国的持续扩张
-
16、某班历史课上展示了三张图片,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A、古代希腊文明 B、早期殖民掠夺 C、欧洲封建时代 D、近代文明曙光
-
17、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
1923年 京汉铁路大罢工
(1)、请从大事年表中任选两个事件,说明其内在联系。(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事年表体现的时代特征。(3)、请为上述大事年表再补充一个事例并说明理由。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部分经历
1894年 成立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5年 组织广州起义
1905年 成立同盟会 创办《民报》
1910年 组织黄花岗起义
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发动“二次革命”号召,讨伐袁世凯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 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 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为近代中国革命做出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 -
19、请依据给出的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正确,叙述准确,语句通顺。)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 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 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 强?
材料三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 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 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 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康有为认为各国强盛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变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