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抗美援朝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三课 盛唐气象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
-
1、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西汉当户铜灯(如右图):河北博物院藏,高12厘米,灯盘径8. 5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注: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之子)出土。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驼学铜灯形象。钢俑着直瞪短衣,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艳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襟,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跳,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针。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

材料三 数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朦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英海《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户铜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概括这种关系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民族交融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4)、对开放性通过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学习,你认为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
2、 《礼记·乐记》有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
4、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
5、 卫青、霍去病死后,都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A、镇压农民起义 B、率军击败匈奴 C、平定七国之乱 D、打压地方豪强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统、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曾就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昊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将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 -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江南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B、江南地区商业活动活跃 C、江南地区社会局面稳定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下文物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 )




A. 东晋青瓷羊形烛台
B.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C. 南朝青瓷莲花尊
D. 敕勒川狩猎图
A、A B、B C、C D、D -
9、 《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生产技术高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0、 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盐铁专卖,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排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减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
-
11、 吉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以上信息表明春秋时期(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C、农业上流行深耕细作 D、铁制农具取代青铜农具
-
12、 某校学生为了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而搜集了一组图片,内容包括炭化稻谷、猪纹陶钵、河姆渡人房屋遗址。据此可知,他们设计的主题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制陶工艺的发展 D、早期房屋的建造
-
13、 黑龙江省境内的亚布力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磨制的石铲、石磨棒、石磨盘等生产工具。磨棒、磨盘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对谷物进行去壳和粉碎加工。以上考古发现证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A、进入了奴隶社会 B、出现了农业生产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产生了早期国家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灭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最终打败蚩尤部落。炎命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材料二 人口增长导致狩猎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于是神农(炎帝)制作农具来都,教民农作。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使百姓不再聚居穴处,能够躲避寒暑的侵袭。
(1)、材料一中的“最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写出“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3)、开放性/作为“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
15、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图二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材料二 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它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轻松神灵用的玉踪、玉壁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锰。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两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2)、依据材料二中的文明标准,说明为何“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宣告“中华文明五千年”。(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已经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
16、 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面不人,从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 C、选贤任能 D、血缘近亲
-
17、 传说与神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关于传说、神话和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搭配,正确的有( )
序号
传说、神话
反映的历史事实
①
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
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
②
大禹治水,舜让位于禹
禅让制
③
炎黄传说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
④
仓额创造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 1961年,黄帝陵(如下图)以其特殊的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是因为黄帝( )
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教民耕种肇始农耕文明 C、治水有功深受民众爱戴 D、制定刑法稳定社会局势 -
19、 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的“问天”之名取自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2023年杭州亚运会,良渚元素“无处不在”,除火种采集仪式选在良渚古城遗址外,杭州亚运会、亚残会的火炬、吉祥物及部分场馆的设计灵感也都来自良渚文化。这彰显了我国的( )A、经济的发展繁荣 B、政治制度优越 C、思想理论的丰富 D、文化底蕴深厚
-
20、 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年前,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以下诗句中生动描述了该遗址内容的是( )A、周口店中寻龙骨,文明探险觅源流 B、应惊稻作传千古,一处干栏顺自然 C、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呈世所稀 D、炎黄祖先在此住,原始文明禅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