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生死攸关•伟大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召开的 , 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2、 【民本思想•开创治世】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
-
3、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会议。此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该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
4、 下列材料可用于研究( )
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A、彼得一世改革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日本明治维新 -
5、 历史史实是指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B、《罗马民法大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孝德天皇时期,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D、阿拉伯人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6、 如图中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辽宁舰”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歼——20战机
A、我国的国防建设 B、我国的外交成就 C、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D、我国的社会生活变迁 -
7、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从而使中国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带动了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材料反映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A、背景 B、过程 C、性质 D、意义
-
8、 下列____处应填写的人物分别是( )
1960年,____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立功受奖。他以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和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1962年,____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虽然身患重病,仍顽强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A、王进喜 雷锋 B、雷锋 焦裕禄 C、王进喜 焦裕禄 D、雷锋 邓稼先 -
9、 如图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重工业、轻工业部分行业产量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0、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对相关史事进行梳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公车上书→武昌起义→创办《青年杂志》 B、武昌起义→创办《青年杂志》→公车上书→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公车上书→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青年杂志》→武昌起义 D、创办《青年杂志》→兴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武昌起义→公车上书
-
11、 契丹族生活在我国辽河上游和滦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被尊为辽太祖。916年处于( )A、8世纪初 B、9世纪初 C、10世纪初 D、11世纪初
-
12、 如图中的农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推测图中农业工具的用途是( )

筒车示意图
A、灌溉农田 B、开垦土地 C、拔秧插秧 D、开沟播种 -
13、 历慎思同学的单元笔记中记述了“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等史事。据此判断该单元讲述的是( )A、夏商周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
14、 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是(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
15、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又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致力于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行之十年,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阐述了商鞅的哪些改革措施?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历史作用?
【秦之立】
材料二:①秦始皇被称为是“千古一帝”。②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征战灭六国,建立秦朝。③当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④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将材料二中的内容按要求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多填、错填不得分)
A.属于历史史实的序号
B.属于历史观点的序号
( )
( )
【秦之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秦始皇稳固政权的什么举措?
【秦之亡】
材料四: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4)材料四所述是哪一事件?如何评价该事件?
(5)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单评价一下秦始皇?
-
16、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七年级某班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工具——体会人民智慧】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任务二【品读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2)同学搜集了下列名言,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代表的学派。
材料二:
名言
学派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兼相爱,交相利”,“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C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
《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E
任务三【阅读史料——感悟政治智慧】
材料三: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如图: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夏王朝的“制度”名称,这一制度开始于何人?
材料四:统治者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其表面上是“分”,实质上是“合”,在王畿与四土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五: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
——摘编自朱汉国《中国古代史》
(4)请你分别写出材料四、五反映什么时期的哪种制度。
-
17、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其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下面是七年级一班以“探寻中华文明”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一:下图为同学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有关北京人的展品。

材料二:它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城,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中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中的“它”是指什么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古老文字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明·民族】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3)材料三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什么特征?
【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五: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4)依据材料五回答,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种植了哪些农作物?如果将以上文物按照时序布展,可以出现在商朝展馆的文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字母即可)
【中华文明·传承】
材料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
-
18、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依据材料可知( )A、秦朝官僚之间是有严格的等级关系 B、西周官的领地源于战争获得 C、官吏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产生 D、秦以后的官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
-
19、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A、“彩陶盆”让你领略先人的工艺 B、“舞阳骨笛”陪你分享远古音乐 C、“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D、“竹纸”和你品味文化人的意趣
-
20、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最有可能出现哪一朝代(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