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下是中国近代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图示“?”处的内容应该是( )
A、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B、领导武昌起义 C、发表《讨袁檄文》维护共和制 D、公布三民主义 -
2、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
3、义和团……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斗争组织。这最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
4、吴玉章老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5、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架设电话线、投资开平矿务局、试办保税仓栈、创办南洋公学等。这些业务( )A、达成了实业救国的目标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D、消灭了封建顽固派
-
6、如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向西方学习”专题复习(部分)。图中①最可能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变法通议》 D、《敬告青年》 -
7、仔细观察下面插图和漫画。这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请指出图二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图二中的生产工具分别采用什么方法制作?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3)、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
9、岗上遗址是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岗上墓葬中,随葬品差异很大,玉钺或石钺集中出现在高等级男性墓葬中。这可以印证 ( )A、国家开始产生 B、农业经济发达 C、出现贫富分化 D、君主专制强化
-
10、出土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生活状况。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聚落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这说明半坡居民 ( )A、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制衣技术 C、开始了原始商贸活动 D、具备了较高音乐修养
-
11、早在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技术来建造房屋了。榫卯技术历经唐宋建筑的大放异彩和明清家具的经典流传,现在仍然保留在当代木结构及家具中。材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有开放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12、有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
13、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基本集中于江南地区 B、黄河流域文化最发达 C、分布零散,彼此孤立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
14、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 3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15、下图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表明半坡人( )
A、居住在长江流域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D、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
16、杭州市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面图文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不能推测出 ( )

[名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A、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C、该文物是在旧石器时代制作的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
17、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图片中最贴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的是( )A、洞穴
B、干栏式房屋
C、半地穴式房屋
D、窑洞
-
18、“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A、稻米 B、玉米 C、黍米 D、粟米
-
19、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不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最终“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战后,曹操看看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材料三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1)、材料一中的“做军”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材料中的“地利没有、人也不和”分析曹操“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你眼中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 -
20、]有人说,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要素。下列历史事实中,不能佐证“三国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要素”的是 ( )A、曹操组织军民垦荒屯田 B、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C、蜀汉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