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观察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一,图中人物是谁?应如何评价这次远航?(2)、观察图二,它揭示的是清王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消极影响?(3)、通过图一与图二的对比,联系明清对外关系的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
2、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 ,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
3、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势力时,清朝统治者实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4、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改革税收制度,称为“一条鞭法”。
-
5、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
6、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 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
-
7、明代长城的修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壕筑墙省工省料,以一道或多道绵延伸展的墙体为干线,构建了多层次、纵深的防御体系。这体现了明长城是( )A、商品贸易的主要场所 B、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C、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D、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
8、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
9、无论是明朝内阁首辅,还是清朝军机大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仅能参议政事,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这表明( )A、明清时期改革地方官制 B、清初满洲贵族的势力强大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
10、七年级(2)班的同学们以“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根据史实绘制了右面导图式笔记。其中图注标注正确的是( )

清朝巩固边疆示意图
A、甲——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乙——设置台湾府 C、丙——设置伊犁将军 D、丁——雅克萨之战 -
11、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清廷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材料表明( )A、清朝已经开始闭关自守 B、清朝强化边疆地区管辖 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清朝反抗外来殖民侵略
-
12、根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局势特点是(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
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A、外重内轻 B、王室衰微 C、政权更迭 D、南北对峙 -
13、“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与歌谣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明朝设立三司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C、李自成起义 D、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
14、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下册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主题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
15、《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一书写道:“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 )A、主要目的是建立殖民地 B、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C、比哥伦布航行早很长时间 D、开拓了明朝的领土范围
-
16、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三司 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 -
17、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地方权分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最突出特点是( )A、皇权受到制约 B、削弱中央机构权力 C、分割地方权力 D、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
18、论述题
小璐同学在校园历史学科文化节中承担“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出如下资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简表
时间
交往史实
时间
交往史实
唐朝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明朝前期
郑和下西洋
宋朝
设立市舶司;海路贸易兴盛
明朝中后期
实行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海路贸易兴盛
清朝
闭关锁国;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请你为小璐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提炼主题,选取至少两例历史史实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从对外政策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
19、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唐)杜甫《无家别》
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摘编自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全盛日”指的是哪一盛世局面?由“全盛”转变为“世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材料三中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概述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20、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这位吐蕃赞普,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吐蕃是现在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二敌”指的是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敌”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答出两点即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民族交往有什么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