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     )
    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B、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 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 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
  • 2、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从下面的地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阿拉伯人改造并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四大帝国版图地跨欧亚非三洲。 C、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文化 D、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 3、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变革。下列关于这次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仿效唐朝典章制度     ②实行土地公有       ③奴隶主贵族掌握实权     ④统一征收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4、西欧中世纪城市中,市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当时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表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B、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C、市民阶层获得了经济独立 D、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 5、关于下图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B、是一种以血缘和仆从制相结合的封建等级制度 C、这种制度下西欧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庄园 D、通过这种制度,西欧建立起以国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 6、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此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 7、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大宗教都产生于亚洲 B、查理曼时期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C、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与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密切相关 D、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8、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中,将它们作为证史材料,不能用于研究古代亚非文明历史的是(     )
    A、

    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 C、

    摩亨佐达罗遗址

    D、《苏格拉底之死》油画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爱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在政治方面,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政治方面的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的新式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什么,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二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这种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实力大为增强。公元前230年,正式启动统一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统一全国。

    ——整理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未涉及”。

    A.商鞅变法通过法律手段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

    B.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大夫(桑弘羊)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 chi ,整顿)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非鞅第七》

    (5)根据材料三,概括桑弘羊、文学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的不同(不得摘抄原文)。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请问这是多少世纪?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摘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诸侯的子弟世代承袭,认为合乎礼)。

    ——摘自《礼记·礼运》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王朝开始的?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各指什么制度?

    (3)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作用。

    材料三   在灭纣的战争过程中,各路诸侯出兵助战,众辅臣谋士,皆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师尚父、周公、召公等功劳最大。胜利后,行将建国,如何酬报这些有功的诸侯和臣子呢?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若处理不当,新兴政权恐难稳固。……对于上古农业国而言,只有土地加生产者才是无价之宝,是取之不竭的财富。所以,对有功的诸侯和臣子等,周武王采取的方式是"裂土分封""授民授疆土"。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今北京琉璃河一带)。封弟叔鲜于管(今郑州东),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余各以次受封。实行分封制,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从而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摘编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4)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正确";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错误";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括号内画"未涉及"。

    A.周朝确定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B.周初将宗亲和有功的臣子分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

    C.分封制解决了建国之初酬报功臣的问题。(     )

    (5)小权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11、据史书记载,春秋前期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时只剩十几个。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 12、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到了春秋时期, 郑庄公却享用九鼎,其他诸侯更是竞相仿效。这说明(     )
    A、诸侯国众多 B、诸侯兼并弱小 C、周王室衰微 D、周王室中兴
  • 13、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夏、商、周政权更替 B、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C、商周时期的铸造水平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14、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 15、如果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商朝,下列物品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 16、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汤建立商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

    武王伐纣

    使西周走向灭亡

    C

    启继承王位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D

    西周初实行分封制

    缩小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A、A. B、B. C、C. D、D.
  • 17、

    中国近代的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文献、建筑•法律”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   【文献呈现潮流】

    (1)一组同学整理出上面文献名片。请比较它们在经济主张上的不同之处。

    展板二   【建筑承载历史】

    图一三元里古庙

    图二   总理衙门

    图三 京师大学堂

    图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2)二组同学展示了一组历史图片,请你根据示例任选一幅图片进行解读。(示例图片不可选)

    (示例:图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展板三   【法律见证变化】

    文献一: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

    文献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

    院……

    第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3)三组同学搜集到上面两部法律文献,比较文献规定的总统权力发生的变化,分析文献一颁布的重要意义。

  • 1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提出购买外洋船炮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故今日之责任(挽救民族危亡),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摘编自1900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据材料二回答梁启超为了担当“今日之责任”进行过什么探索?他的积极探索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努力。

    材料四:循斯现象,于人身则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

    ——摘自《敬告青年》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篇文章的发表吹响了哪一事件的号角?“种种之思想”在该事件中表现为哪些思想?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声称:“(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厅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材料一中为了“狠狠地教训它”,英国的举动是什么?结果怎样?

    材料二: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材料三:在19世纪末的某历史事件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凶狠残暴也是世所罕见,充分显露出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本质。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结合材料三,举例说明日本的野蛮罪行。与之相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你同意材料四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 20、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被迫进行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近代化,近代化也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阶段,不同层面阶段提出不同主张。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A、“民主”“科学”→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B、“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C、“民主”“科学”→“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 D、“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上一页 191 192 193 194 19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