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欧阳深夜苦读《国史大纲》,对清末历史中的“庚子、辛丑以后,国家危机日益暴露”这条表述有点困惑。请问以下哪个著作可以为欧阳解惑?(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猛回头》 D、《敬告青年》
  • 2、1895年12月8日,督办军务处将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方案上呈,光绪皇帝当天便下旨批准。在批复上谕里,皇帝明令袁世凯须“参用西法”、“专仿德国章程”,并警告他严格遵照指示,切不可再练出一支传统军队。光绪皇帝如此批复是考虑(     )
    A、镇压太平天国 B、协助朝鲜平叛 C、洗刷战败耻辱 D、应对八国联军
  • 3、甲午战后,中国被俄、日、英、德、法占据的五个租界地,无一不是可以出入军舰的深水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这反映列强(     )
    A、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B、受到门户开放威胁 C、合作互助掠夺中国 D、与美国展开了合作
  • 4、时任甲午战争大本营陆军部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悳主持了一项中日两国士兵体格的研究,结果显示,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清军优于日军。但与饮食、训练相关的指标中,清军平均体重比日军轻了约6公斤,肺气容量差了500多立方仙米,握力差了10基瓦米。中日士兵的差距说明了(     )
    A、清朝官场政治的腐败 B、清朝军事力量的虚弱 C、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 D、清朝作战策略的失误
  • 5、1890年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朝野风从。1891-1894年间皇上研读外国书籍,引发西学热,通商口岸供应外国书籍的能力达到极限以至于脱销,甚至出现了大量盗版书。材料反映了(     )
    A、革命已是大势所趋 B、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儒学根基已然崩塌 D、维新运动如火如荼
  • 6、为了在中国推广电报,丁韪良带着电报机前往总理衙门,请那里的官员亲自体验。据他回忆,大臣们对电报的兴趣似乎很另类,“老大臣们弄着电机玩,时而发送信号,时而把铜丝缠住身体,时而闭塞电路,时而接通电路。看见电花飞跃,报鎚上下,则狂笑不已。”由材料可知(     )
    A、技术认知需要一定时间 B、洋务运动只是徒有其表 C、新技术不符合中国国情 D、电报会危及晚清的统治
  • 7、论及太平天国,钱穆说:“文治制度方面,在南京十二年,可算绝没有些微上轨道的建设。亦不能收罗原来团体以外之人才。却妄想以天父、天兄之欺妄深山愚民者,欺尽天下。如此何得不败?”钱穆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     )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领导群体落后无能 C、湘淮军队迅速崛起 D、统治集团自相残杀
  • 8、19世纪70年代起,费利斯·比托等人在广东、上海、香港之外的北京、华北以及内陆省份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展示古老中国的照片,改变了欧洲人对传统中国的异域想象,加速了中国形象的去浪漫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清朝(     )
    A、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改变对外交往状态 C、开始政治制度改革 D、不断遭受革命冲击
  • 9、“鸦片战争”这一术语1840年由伦敦《泰晤士报》发明使用,但直到1911年后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在此之前,清朝将这场战争称为“边事”、“夷变”、“胡事”或“海禁打开”。术语使用的变化说明(     )
    A、中国对战争的反思更深刻 B、英国刻意掩饰战争侵略性 C、中国已经摆脱战争的影响 D、中国的政治逐渐走向民主
  • 10、乾隆中后期,农耕社会已无力吸纳人口暴涨后的剩余人力。人地争食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财富也无法有效地累积,社会普遍贫困化。材料论述了(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朝经济 B、人口增长与清朝盛世的危机 C、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小农自然经济旺盛的生命力
  • 11、《东京梦华录》描绘的北宋末年开封赶猪进城场面煞是可观:“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南熏门)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该材料可用于论述北宋(     )
    A、海外贸易发达 B、君臣不思进取 C、娱乐方式多样 D、市场经济繁荣
  • 12、唐代以前,甜味的主要来源是蜂蜜和麦芽糖,唐朝时从印度传来甘蔗榨糖技术扩充了甜味的新来源。这得益于(     )
    A、唐朝国土的扩大 B、丝绸之路的畅通 C、民族包容的政策 D、奋发有为的文化
  • 13、陈旭麓认为,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也是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旨在论述(     )
    A、商鞅变法与统一的关系 B、选官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C、秦朝彻底摒弃传统政治 D、统一战争对选官的改造
  • 14、从战国开始,历代统治者格外重视统计人口和土地数据,这关乎王朝的安稳与否。这些数据之所以被重视是由于它们(     )
    A、影响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B、制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C、涉及劳役和田赋的征发 D、是古代社会的时代产物
  • 1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我们走出历史课堂去探寻历史的踪迹,对历史文物眼观耳识、对历史遗址亲身实践,去触摸历史的真实存在,回味厚重深沉的历史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暑假研学资源列表(部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遵义会议会址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

    江西井冈山革命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某同学计划今年暑假进行研学旅行。请从材料中任选一个研学资源,并结合与之相关的史事对该资源进行推介。(要求:明确写出研学资源,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明确写出研学价值)

  • 16、

    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全新的政体”,并简述该政体的确立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示

         

    (2)根据材料二,指出2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权力归属。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重要史事,并简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所谓“全球联系”,系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以欧洲人为主导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联系”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的理解。

    材料三   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2013年以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

    2015年9月

    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2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大事年表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 18、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
  • 19、观察下图, 指出该河定期泛滥孕育的文明以及他的代表性文明是(     )

    A、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B、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C、古代中国、青铜器 D、古代埃及、金字塔
  • 20、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图书出版社发生的变化,与该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

    年份

    私营出版社(家)

    国营出版社(家)

    国营所占总数比例(%)

    1950

    184

    27

    12.8

    1953

    356

    62

    14.8

    1954

    290

    70

    19.4

    1955

    19

    77

    80.2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社会主义改造开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上一页 162 163 164 165 1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