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下面时间轴,判断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对应的世纪是( )A、公元前2世纪末期 B、公元前2世纪初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
-
2、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是其侵华的缩影。
材料一:1932年3月10日日本陆军制定了《满洲国金矿开发意见书》,规定,要以各金矿为中心建立大的“租界地”,设置中央银行直辖的采矿机关,配置由日本人组成的屯垦兵,并利用航空进行运输。此方案一改之前调查为主、侵占为辅的政策,企图完全吞并东北的金矿资源。
材料二:随着伪满洲国产业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1941)的实施,日本对伪满经济的统制范围几乎扩大到所有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1938年2月的《总动员法》控制了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4月,制定钢铁类统制法,统制范围延伸到煤炭、钢铁、制铜、水泥、化工等生产资料;1938、1939年将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价格也都统一控制起来。
材料三:在日本的授意下,1941年12月23日伪满洲国颁布《战时紧急经济方案要纲》,之后本溪生产的低磷铁全部都要供给日本海军;抚顺石油年产18万吨,其中13万吨交给海军燃料厂提炼潜水艇用油;铅全部供给日本海军生产蓄电池;大连、丹东建造的船只全部供给日本。
(1)、结合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史实,分析材料一中日本加大掠夺我国东北金矿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伪满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请结合当时国际局势分析《战时紧急经济方案要纲》出台的目的。(4)、1940年7月26日,近卫文磨内阁在《基本国策要纲》中提出建立“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下在谈话中将其称为“大东亚共荣圈”。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进行评论。 -
3、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道路推向更深层次。
材料一: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今日讨论及此,已觉甚晚。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二:新文化倡导者所要建立的依然是“西洋式的社会国家”,与戊戌时代的“揖日追俄”和辛亥时代的“揖美追欧”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但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精神的时候,已经越出了效仿某个具体国家的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和君主专制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李大钊1918年撰文称赞俄国:“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的发展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他认为俄罗斯潮流势不可挡,俄国“亦正其文明进步较迟也,所以尚存向上发展之余力”,中国文明难道不能这般跃进吗?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陈独秀认为社会进步关键在哪里?为此他认为应当怎么做?(2)、根据材料二,民主和科学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对西方制度的学习呈现什么新特点?(3)、材料三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材料二中的“追俄”相比,材料三对俄国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
4、进入二十世纪,旧秩序在一系列大事冲击之下摇摇欲坠,新秩序呼之欲出。
材料一: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我们在‘暴民’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王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材料二:《国粹学报》主编邓实1904年说:“欧风美雨,驰卷中原,陆沉矣,邱墟矣,亡无日矣。”同一时期《江苏》第七期也发表了一篇相同论调的文章:“欧风吹汝屋,美雨袭汝房,汝家族其安在哉!”
材料三:孙中山回忆其生平,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1)、根据所学知识,莫理循提到的“暴民”指什么?莫理循所说的“威信大增”属实吗?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2)、材料二中的人们在忧虑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压力来自哪里?(3)、根据材料三,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群体奋斗的事业是什么?它在国人心中有什么变化? -
5、按照1904年改革方案,计划1916年停止科举。然而1904-1905年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震动朝野,清廷不但无力阻止,还必须公开宣布局外中立。封疆大吏于是纷纷上奏请求立刻推进各项改革,朝廷遂于1905年废除科举。由此可见提前废除科举是由于( )A、日俄的共谋 B、既定的方案 C、时局的变化 D、科学的传播
-
6、1875年厦门设立了最早的反缠足组织——戒缠足会,1883年康有为在海南创立不缠足会,反缠足运动迅速席卷广东、湖北、湖南、澳门、天津、四川等地,北京部分广东籍的京官也订立不缠足约。反缠足运动反映了( )A、现代观念的觉醒 B、西方文化的侵略 C、新旧观念的并存 D、民主共和的取向
-
7、清政府为了让洋务运动所办企业能与外国资本竞争,采取了税收优惠和一定期限内经营垄断等措施,以特权的形式予以保护。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导致官僚资本的无序扩张 B、使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成长 D、有利于民族经济均衡发展
-
8、1948年1月5日国统区的《申报》发表了一首打油诗《新年颂》:“新年好,新年好,菩萨座前先跪倒。万物价从八木(米)腾,新年人比旧年老。未靖烽烟莫断肠,世事如此管他娘。眼前但见私囊饱,卯岁已空寅岁粮。”该打油诗折射出( )A、社会各界对和平的渴求 B、国民党落败的种种迹象 C、共产党深得解放区民心 D、冷战波及到了国内局势
-
9、蒋介石在1948年的元旦文告中写道:“前线国军一直在波动中作战,也一直在孤立中应战。以至于一年之间,屡受损失,将士牺牲,至为惨重。”蒋介石元旦文告发布的背景是( )A、政治协商会议的闭幕 B、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C、国共间攻守态势转换 D、围绕渡江战役的交战
-
10、下图是《哈里森福尔曼中国摄影集》中的一幅,照片主角是抗战期间华北的民兵组织。从该照片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包括( )
①抗战的艰辛 ②抗战的动员广泛 ③抗战的武器落后 ④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1、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对无线电通讯长期是“不得不用、却又不敢大用”。无线电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中国的保密能力落后,常被敌军破译。重要战事中涉及关键部署时,不得不舍弃无线电改用其它手段来传递信息。材料论述了中国( )A、抵抗能力的不足 B、持久战的必要性 C、传递军情的困境 D、抗战力量的分散
-
12、龙云在《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里回顾八一三淞沪会战时说: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意在( )A、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B、振奋全中国抵抗日本的信心 C、将战场从北方引至长江中下游 D、给日本施加巨大的国际压力
-
13、毛泽东1936年谈到统一战线时说:“我们深信,如果不减轻农民的负担,抗日的纲领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是为了( )A、团结力量去抵抗侵略 B、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C、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D、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
-
14、经过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红军的表现是以下哪项的成果(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 C、政治建军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5、收录进《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多达125页的《寻乌调查》(1930年5月),对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内容涉及各行各业,详细到地主用怎样的方法放高利贷。但毛泽东1931年说,这个报告还存在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打土豪分田地的决心 B、发展游击战争的经验 C、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D、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
16、1927年之后,德国军事顾问取代了苏联顾问,他们按照德军的组织方式对蒋介石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包括建立一套行政体系。可以与该转变构成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B、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C、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17、1925年毛泽东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时说:“我们看四年以来的罢工运动,如海员罢工、铁路罢工、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沙面罢工以及五卅后上海香港两处的大罢工所表现的力量,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无产阶级力量的展现,最重要是得益于( )A、党的领导和组织 B、国共第一次合作 C、北伐战争的开展 D、新文化运动推动
-
18、下图照片拍摄于1917年8月12日的欧洲,一群来自中国的劳工在英军军官的监督下将粮食装车。该照片拍摄于哪一时期?(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三角贸易时期 C、一战期间 D、二战期间
-
19、李宗仁初入行伍时,从梧州随军到达肇庆,汇聚于此的军队还有蔡锷的滇军等等。这位年轻的护国军官当时住在端州旅馆,同住的客人多半都与反对帝制有关。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他们汇聚肇庆的目标是对付( )A、光绪 B、溥仪 C、袁世凯 D、张勋
-
20、在确定国名时,孙中山选择使用“民国”一词,而非republic的普通译法“共和国”。魏根深认为,孙中山选择“民国”,极有可能受到当时中国流行的相似新词影响,如民法、民权、民主等。由此可见,当时( )A、清朝走向民主政治 B、重视民众的思想兴起 C、民众权利得到保障 D、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