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国邦宁”下面四幅图中出现在唐朝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农业工具是(     )
    A、 B、 C、 D、
  • 2、西周崇尚礼制,周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例如,青铜鼎的使用数量有严格的区分,天子用九鼎八簋(guǐ),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反映了周(     )
    A、稻作农业兴起 B、商品经济活跃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等级严格
  • 3、据《国语·鲁语》记载,虞夏时期,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沿袭了之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2024年4月4日,马英九率台湾地区青年在陕西省黄陵县参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考典礼”活动。人们纸拜黄帝,主要是因为(     )
    A、他对中华早期文明所做的贡献 B、他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爱献 C、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D、他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
  •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断前行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了在美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赵良曾劝说商鞅,指出其相秦“残伤民以骏(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贾谊《治安策》记载,“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奏国的风俗日益败坏……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苏轼在《商君功罪》中也指出:“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材料三:“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主要目标。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商鞅变法中最受底层百姓欢迎的两项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5、

    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摘编自人民日报《“北京人”用火再添力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会使用火的证据。图A反映出山顶洞人掌握了什么技术?

    材料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栗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开始了定居生活。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表现。图B生产工具与哪一古人类有关?

    材料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出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区别。为了解决由私有制和阶级差异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国家作为公共权力机构逐渐形成。这代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到文明社会的转变。

    ——编译自[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图C 某古城及外圈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表现。图C中遗址位于浙江余杭,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遗址的名称。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 6、公元前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时期。
  • 7、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
  • 8、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
  • 9、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 10、【古人思想·璀璨文化】

    代表人物

    学派名称

    著作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

    《墨子》

    ①,节俭尚贤

    孟子

    儒家

    《孟子》

    主张施行②,提出“民贵君轻”

    法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⑤,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有教无类” D、“礼治”
  • 12、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

    (田地);(“耒”的象形。耒:翻土工具)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尚书》
  • 1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出土于河南省安阳的司母戊鼎,该文物透露出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战国的大变革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的大动荡 D、原始居民的生活
  • 15、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史前时期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 16、下列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文化水平的提高
  • 17、为方便同学们理解,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是哪一制度的内容(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禅让制
  • 18、《史记》中记载“夏桀为虐政淫荒”,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周幽王“褒姒不好笑……幽王为峰燧大鼓……褒姒乃大笑”,由此可知,这些统治者都(     )
    A、鼓励农业经济的发展 B、实行残暴昏庸的统治 C、与周边国家进行战争 D、缺乏相应的治国经验
  • 19、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它”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阪泉之战
  • 20、以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和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水平 B、日常作息 C、劳动工具 D、地理环境
上一页 996 997 998 999 10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