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2、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倍感失望,因为中国人不愿与他们接触,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材料主要体现了( )A、鸦片战争对中英双方的全面影响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中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政策 D、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
3、如下表是小明同学在记忆我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时使用的口诀,该条约的签订( )
条约有四项,割赔和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
A、清政府向多国赔偿了4.5亿两白银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双半”社会的程度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65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1878年
清军成功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1894年
黄海海战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
“公车上书”
1898年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签订《辛丑条约》
请阅读上表,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5、【近代以来的屈辱与抗争】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摘自《纽约时报》
材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材料四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学校,培养洋务人才。
(1)、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2)、你认为材料二中《纽约时报》的内容,是针对哪一事件作出的评论?这一事件后,中国的有志之士进行了怎样的救国活动?(3)、材料三中瓦德西因哪件事发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感慨?(4)、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花”和“柳”的理解。(5)、依据上面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中国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沧桑】
材料一
鸦片战争形势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二)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三)中国赔偿英国的款项总数为2100万元……(四)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向半殖民地的中国转化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民族抗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和奴役,封建主义势力对农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在打击清王朝的同时还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革命征程】
材料三 中国近代以来,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集中地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这个目标,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前赴后继的奋斗,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民族梦想的是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新华社《伟大成就 恢弘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综述》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条约的名称,并指出该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的名称及条约中最能反映出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并简要评价太平天国运动。(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
7、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养。学会看懂历史地图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时空观念。下图为护国战争形势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首先爆发于( )A、民国四年昆明 B、民国五年贵阳 C、民国四年贵阳 D、民国五年昆明
-
8、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生涯中“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兴中会 B、组织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发动“二次革命”
-
9、黄海海战中,致运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其中,致远舰管带是( )A、左宝贵 B、丁汝昌 C、邓世昌 D、徐邦道
-
10、“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谱写了中国近代史壮烈一幕,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为以后革新运动提供经验教训。”此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
11、鸦片战争爆发于( )年A、1840 B、1841 C、1842 D、1843
-
12、【近代探索】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仁人义士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阶段,从教育层面开始,切实变革封建社会的晦暗现象……引进西方科目及科学,光绪皇帝准许创办京师大学堂……除此之外,由于变法提倡者坚定“文化革新”,使各类文化社团、报社等组织兴起,运用文化传播思想,传扬西方思想与文化,使当时我国思想发生改变。
——摘编自李志英《戊戌变法后中国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这场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政治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摘编自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层面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并归纳“文化革新”带来的影响。(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归纳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你从中国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路中吸取到什么教训,并说说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3、【近代侵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法等急于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它们片面地认为,商品难以在中国打开销路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由于此时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怀疑惧,又认为外国公使进京有损“天朝尊严”,因此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就决定用战争手段迫使清王朝屈服,达到重新“修约”、扩大侵略的目的。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法为什么要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用战争手段”指的是后来发生的哪一场侵略战争?(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材料中涉及的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14、“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丁浩气长存的壮歌。这一论断揭示“五四运动”( )A、取消了帝国主义的特权 B、高举了爱国主义的旗帜 C、传播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D、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15、1920年,上海《解放画报》上发表《靠不住的》一图。下图一妇女正孤独无助地背靠着一根刻着“三从四德”的石柱,漫画意在宣传( )A、尊孔复古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封建专制思想 D、三从四德思想
-
16、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虎门条约》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
17、1839年6月3日,他领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毒品销毁运动,此举震惊中外,在世界禁毒史上树起第一座丰碑。他不仅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声望。他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陈化成 D、聂士成
-
18、在世界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人类多姿多彩的文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古代希腊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文明交往史实知识卡片
1.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彼此互利互惠的商贸活动不但促进了彼此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
2.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并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3.在自然科学方面。古代印度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
4.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巨大帝国。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
5.古罗马的兴起大约在公元前700年,是以罗马城的修建为标志的,经过几百年的征伐与发展,在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帝国。
材料三 1500年前后,世界各大洲结束了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最活跃的是欧洲的商人们,他们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运到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销售,然后把欧洲、美洲的物产运到世界各地。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摘编自《历史地图册·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并说明其对希腊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理解。 -
19、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奴隶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主人割掉……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
——《汉谟拉比法典》
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上教材
材料三:13世纪英国黑尔斯庄园的法庭档案里记录的一个案件:一个农民丢失了一头黑母牛,他在领主的牛棚里发现了自己走失的牛,但领主却拒绝归还。所以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
——亨利·斯坦利·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
(1)、对比材料一中两部法典的内容,说明奴隶处境有何变化?《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何在?(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概括《十二铜表法》在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出庄园法庭在庄园生活中有何积极作用? -
20、有学者针对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经济指出,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后果之一,是使农民与商品市场建立密切的联系,货币地租取得优势之日,就是西欧商品市场急剧扩大之时。这一观点强调货币地租( )A、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B、保障了庄园制度稳定 C、是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 D、促使手工工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