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据下表推知,洋务运动时期注重
福州船政学堂课程设置(节选)
学堂
课程
前学堂
后学堂
公共
基础课
法语、四书五经等
英语、四书五经等
专业课
船体建造、
机器制造、
测绘等
驾驶专业:航海计算术等
轮机专业:水速计仪表操纵等
A、总结传统生产经验 B、接受法国民主思想 C、借鉴英国政治制度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2、《太平天国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共同之处是( )A、都主张平均主义 B、都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都没能实施 D、都是空想
-
3、某位历史学家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不同面目出现的侵略中国的强盗帮凶中,俄国实际上成了获取赃物最多的一个强盗。”其依据是俄国( )A、割占我国香港岛 B、劫掠圆明园 C、强占我国大片领土 D、索取赔款
-
4、以英、法为首,美、俄背后支持的战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动用武力谋求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联合在一起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附庸国的战争。此次战争( )A、以虎门销烟为导火线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陈化成壮烈牺牲 D、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5、历史人物在各自的时代洪流中引领风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和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1873年,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12岁入广州学海堂。16岁中举人。22岁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由此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3岁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25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27岁发表《少年中国说》,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42岁参加护国运动。52岁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9年病逝于北平。
——摘编自吴其昌《梁启超传》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的革命目标。(2)、根据材料,对比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时代大潮中的救国实践有何异同。(3)、从材料中任意选取5个时间信息,参照孙中山大事记的格式、内容,为梁启超绘制一份年谱。 -
6、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中国梦,需顺应时代潮流】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实现中国梦,重要的改革尝试】
材料二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实现中国梦,伟大的革命尝试】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需脱胎换骨的思想】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倡导者”想通过什么运动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发动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你认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只能“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各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
7、历史遗迹和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中国如何在近代一步步陷入屈辱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个船锚】
材料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镇远舰船锚
1895年,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曾是北洋海军中坚力量的镇远舰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海军舰队。在日本服役多年后,1912年4月6日在横滨被解体。
为炫耀战绩,日本在战后将镇远舰上的大铁锚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战胜国,在中国海军人员的要求下,镇远铁锚终回国内。
【一条胡同】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人将“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是因为签订了哪一条约?该条款的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回顾船锚回归祖国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
8、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也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据此判断,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A、传承文言文 B、派遣留学生 C、普及白话文 D、推崇德先生
-
9、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故要使“国民根本之进步”,陈独秀认为必须( )A、发动暴力革命 B、改良政治制度 C、解放民众思想 D、维护清朝统治
-
10、历史叙述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观认知。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在壮烈牺牲 B、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起义 C、1912年2月,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D、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11、1914年,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袁世凯修改的目的是( )A、成为正式大总统 B、为复辟帝制铺垫 C、进一步完善约法 D、巩固民国的统治
-
12、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A、复辟帝制 B、清朝统治 C、军阀割据 D、二次革命
-
13、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体制,肯定了民主自由原则。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条文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D、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14、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用民国纪年法,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这一年是( )A、民国十一年 B、民国十二年 C、民国十三年 D、民国十四年
-
15、图片是凝固的历史。通过观察下图,可知(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列强商船航长江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武昌起义的过程
-
16、下面图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史事
1911年10月—1912年
江西九江独立,江西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1911年10月29日
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
1911年11月9日
上海军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21日
安徽军政府成立
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C、辛亥革命有统一的组织 D、辛亥革命赢得民众支持 -
17、“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
18、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此后,革命派的武装起义由间歇变为频繁,一大批参加维新运动的知识分子也都投到革命的旗帜下来了。这反映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促成了三民主义的实现 D、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统治
-
19、伴随着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来自西方的机器制品夺走了中国小生产者的饭碗,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驿站夫、水手、店员的饭碗。因此,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的举动说明( )A、抵制西方器物成为国人共识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C、朴素反帝爱国主义情绪浓厚 D、义和团旨在建设农民政权
-
20、《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不仅要赔偿9.8亿两,而且要求清政府派大臣去西方“道歉”赔偿,并处分了若干官吏。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