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 2、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如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下列最有可能“懂得人工取火”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郧县人
  • 3、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这是因为元谋人(     )
    A、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 B、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C、会直立行走和使用火 D、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1—14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引起的变化。

    材料二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

    ——摘编自[美]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三 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展厅之中,英国陈列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他国家陈列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请写出材料一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说明该事件为何能促进西方世界的崛起。
    (3)、材料三中,博览会上英国可能会展出哪些发明,请列举两例。根据材料,分析英国成为“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的主要原因。综上,请归纳上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
  • 5、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人类向前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拉斐尔《椅中圣母》(约1514—1515年)

    材料二 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年代里,那些勇敢的启蒙思想家们以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笔锋猛击封建统治,宣传和颂扬必将取代旧制度的“理性”新时代,确实是“非常革命的”“伟大人物”。

    ——摘编自刘宗绪《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材料三 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在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1895年列宁演说

    (1)、观察材料一中的名画,请为该画写一份简要的解说词。(提示:从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等角度入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伟大人物”用“犀利的笔锋”表达的共同思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本书”产生的影响。综上,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 6、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17—18世纪的欧美社会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政治家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观点

    时间

    政治家

    观点

    19世纪中后期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19世纪末

    [中国]孙中山

    美国达到了今日这样富强,是由于联邦宪法

    20世纪60年代

    [美国]马丁·路德·金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摘编自曹大为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 拿破仑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摘编自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的名称以及该政体确立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位政治家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旧制度”是什么。请列举拿破仑“撼动欧洲各国旧制度”的方式。综上,归纳以上历史事件反映的历史趋势。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这还不包括非洲的黑奴。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跃升到51%,从1801—1891年,城市人口则从230万增至1980万,其中80%是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

    ——摘编自普拉特·帕米利《英国简史》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催化剂”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8、工业革命期间,以瓦特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接受的是学徒教育。在伦敦当学徒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在首饰店当学徒的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见习司炉工斯蒂芬森制造出第一辆火车。这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A、学徒教育质量优于学校教育 B、尚未涉及对科学理论的探究 C、科学家更重视参与生产实践 D、技术发明主要源于经验累积
  • 9、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C、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 D、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 10、“国王顽固地拒绝了宣言的革命原则,而巴黎民众再一次战胜了王室的反对,以妇女为主的饥饿民众袭击了巴黎的面包铺,然后向凡尔赛的王宫进军。”“宣言”指的是(     )
    A、《独立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人权宣言》
  • 11、依据下列三幅油画中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概括的主题应是(     )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A、人性之光——人的解放 B、寻梦东方——探险之路 C、问道政治——革命之路 D、技术创新——蒸汽时代
  • 12、下图所示的荷兰的海外殖民贸易最有可能发生在(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 13、丁丁同学梳理了“探寻新航路”的知识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因: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B、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过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了亚洲的印度 D、影响:首次打通欧亚间的交通要道
  • 14、有史学家认为:“11—12世纪,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B、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D、教权的强化和文艺复兴的出现
  • 15、“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 16、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苏格拉底与孔子的青铜雕像分立西东,面向彼此。两位圣哲以同声相应的默契,超越时空,对话互鉴,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A、都否定神学关注自然 B、都注重道德修养 C、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都关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 17、某同学搜索“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等关键词。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 18、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
    A、世间众生平等 B、世人要忍耐顺从 C、世人要寻求解脱 D、世间一切皆苦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刊物(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刊物

    创办者

    创办时间

    登载的重要内容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年7月

    介绍、研究、宣传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及工人运动情况。

    《新社会》

    瞿秋白等

    1919年11月

    《觉悟》

    周恩来

    1920年1月

    《劳动界》月刊

    李达、陈望道等

    1920年8月

    《劳动者》周刊

    谭平山等

    1920年10月

    《劳动音》月刊

    李大钊等

    1920年11月

    《武汉星期评论》

    恽代英、董必武等

    1921年1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并分析导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次数激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刊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以相关事实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部分)。

    1895年5月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1895年8月

    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6年1月

    上海强学会创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1897年10月

    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

    1898年7月

    京师大学堂在北京创办,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   观点一: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观点二: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价值。
    (3)、材料三是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上一页 963 964 965 966 9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