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专题12 亚非拉的奋起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 专题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9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专题08 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专题0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5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4 经济大危机同步练习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专题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练习
-
1、下表反映了西周和东周的政治状况对比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14万人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方圆百里
直辖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 D、王室衰微 -
2、西周时期,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主要体现( )A、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用鼎数量象征权力大小 C、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D、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先进
-
3、商朝晚期,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该事件发生于下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4、传说中他带领民众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成功解除水患。因他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爱戴。“他”是( )A、黄帝 B、蚩尤 C、尧 D、禹
-
5、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全面辉煌的特征 B、多元一体的特征 C、南北差异的特征 D、多元分散的特征
-
6、大约在5000多年前,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在我国初步出现,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 )A、文明社会 B、原始社会 C、野蛮社会 D、封建社会
-
7、下表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不同类型墓地中考古发现的随葬品数量。表格数据表明当时( )
墓地规模
大型墓
中型墓
小型墓
随葬品数量
多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
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
大多没有随葬品
A、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 B、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C、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D、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
8、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鸟纹陶钵、回旋勾连纹陶盆等文物折射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A、种植作物 B、建造房屋 C、烧制陶器 D、制作乐器
-
9、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在浙江金华浦江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一粒距今一万年的完整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 )A、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B、稻米成为南北最主要食物 C、当时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D、使用先进的工具耕种水稻
-
10、小林同学想在课外进一步研究远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下列选项中,能为他提供可靠证据的是( )A、神话传说 B、影视资料 C、考古发现 D、历史文献
-
11、对下图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的生活与现代人一样 B、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C、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D、北京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
12、
下面是某校八年级同学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开展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展板一]读图文资料
材料一 如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的结果分别与哪两场战争相关?与图一相比,图二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变化?
材料二 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
18世纪康熙年间初建,经过几代皇帝扩建成为大型皇家园林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
20世纪初圆明园部分砖石瓦料被盗用
1951年政府提议要保护圆明园遗址
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
1997年至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中圆明园的发展变化,说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址,请你设计一条保护历史遗址的宣传标语。
[展板二]赏英雄人物
材料三
图1:
解说词:1851年1月11日,他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他带领太平军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图2:邓世昌
解说词:__________
解说词:_________
(3)给材料三图1写上人物名称。从图2、图3中任选一张照片,参照图1示例写一份解说词。
[展板三]析史事相连
材料四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至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
(4)从材料四中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13、
民族进步离不开青年奋斗,国家未来寄托于青春力量。百余年前,中国的有志青年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根据所学,指出图一中的杂志是哪一场运动的主要阵地?判断图二绘画中人物的主要身份。分析指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二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选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宣传的内容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
材料四 一群年轻人的身影,定格于上海石库门。谁能想到,就是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冲破沉沉黑夜,点燃革命星火,掀起了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一叶红船,静静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谁能想到,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从这里起航,穿越重重关山,奋进漫漫征途,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
——摘自新华网钟华论栏目《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描述了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述该“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
14、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一次伟大探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救国方案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如图
(2)请将材料二中①②③三幅图片,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一思想?这一思想对图②相关的重大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的两个重要成果。
材料三 中国在遭到殖民侵略与压迫后被动开启了近现代史的双重进程……这一时期先后经历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器物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探索,以及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充满曲折,但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积累了经验,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起点。
——摘编自学习强国平台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提出的两个口号。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历的现代化探索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孙中山先生说过:“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5)根据材料四,概括我们要弘扬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
1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革命必须(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开展武装斗争 C、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D、反对帝国主义
-
16、1919年,《新青年》《晨报》等报刊刊登劳工话题的作品数量猛增,洋车夫、铁匠、农民、纺织女工等人物形象大多首次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共产党对工人的重视 B、农民阶级意识的觉醒 C、劳动人民地位的提高 D、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
-
17、下图揭示了(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五四运动的经过 C、五四运动的结果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18、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A、保留旧文学 B、提倡民主科学 C、普及白话文 D、抨击旧道德
-
19、大约在1914—1918年间,中国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26000多万亩,陆军增加92万多人,军费增加5000多万元。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D、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
20、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该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