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认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新中国确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追求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摘编自郑子青、郑功成《消除贫困:中国奇迹与中国经验》

    材料二   1978—1985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与贫困人口数变化表

    事件

    农村人均纯收入

    农村贫困人口

    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978年

    133.6元

    2.5亿人

    30.7%

    1985年

    397.6元

    1.25亿人

    14.8%

    ——摘编自《农村扶贫开发新探》等

    材料三   2021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1)、根据材料一,写出新中国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村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因素。
  • 2、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批的先进英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0月,年仅21岁的黄继光,面对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建议五大国缔结和平条约。……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材料二   荣毅仁的一生,上关国家巨变,下系家族荣辱,演绎着经典故事。他从打造商业帝国的民族资本家,到新中国的上海市副市长,在荣毅仁的身上,几个时代的印记交织错落,耐人寻味。……解放后,对于民族资本家,毛泽东给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荣般仁便开始积极地配合工作。

    ——摘编自《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材料三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崇敬之情。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正值兰考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之际,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年仅42岁。

    ——摘编自《党史学习教育》

    (1)、黄继光是哪一次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同意和谈的原因。
    (2)、材料二中毛泽东对民族资本家给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是什么道路?荣毅仁“积极地配合工作”,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精神?并列举该时期(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先进人物历史作用的认识。
  • 3、《人民日报》社论见证时代风云,书写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发展的轨迹。下列社论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是(     )
    A、《学好文件抓住纲》 B、《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 4、申纪兰(1929—2020)是唯一一位连任第一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提出很多聚焦农村、农民的议案,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她的这些成就得益于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7次反复地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通过。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B、经过了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 C、是与会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 D、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7、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3周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上作出的决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并简述此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②,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①②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补充完整。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 8、

    “中国梦”必然要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力更生】

    材料一   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管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1957年6月26日)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所述的“大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工业起步】

    材料二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摘自新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推进改革】

    材料三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部铺开,其它领域之随之迈出改革步伐。……随着各方面改革的陆续开展和推进,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冲破,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扩大开放】

    材料四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开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开发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中心任务又是什么?
  • 9、1993年4月1日起,国家逐步取消了布票、粮票和油票等票证,实行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增多,40年历程的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下列票证变化背后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B、从屈辱外交到和平外交 C、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D、从政企不分到实行公司制
  • 10、张大爷家住成都近郊,以务农为生。下图是他家1978年—1988年10年间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 11、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2024年1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作关于“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的讲话:“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作为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我们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秉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扛起历史责任,展现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进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命运与共、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大国担当”中任选一个主题,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2、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如何实现现代化,各国都有自己的探索。某学校九年级同学以“借鉴经验,探索新路”为主题进行研学。

    [任务一观·苏联式现代化]

    材料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极富现代感的海报,这些海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被用来动员和激励人民,并传播政治和社会信息。

    (1)请从任务一中任选一幅海报,分析其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式工业化的认识。

    [任务二思·亚非拉现代化]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亚非拉的民族独立为其现代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B:从不结盟运动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任务三识·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时期

    主要内容

    1954年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64年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中国的实际出发”。

    1984年

    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7年

    党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2002年

    继续深化和细化“第三步”战略规划,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21年

    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2年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王丽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4)根据任务三,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5)综上,谈谈你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何认识。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饱经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国际联盟的构想便应运而生。美国参议院以国际联盟没有体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却使美国承担了许多义务,从而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为借口,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国际联盟实际成为战胜国英法所操纵的维护他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

    ——摘编自吴于童、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参议院拒绝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战后的国际秩序。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除在外。( )

    B: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反映了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

    C:国际联盟成为美、英、法操纵的维护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 )

    材料二   在冷战对峙的格局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守。对抗双方首先关心的不是维护联合国,而是如何让联合国为己所用。大会的民主原则一度被当成了“表决机器”,中小国家如果在联合国的投票没有使一个大国感到满意,它们就要公开受到威胁。从1946至1955年,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推行其扩张政策。

    ——摘编自杨泽伟《雅尔塔体制与联合国》

    (3)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受到冷战影响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美国如何操纵联合国威胁新中国安全。

    材料三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却没有能力建立世界单极霸权。例如,美英两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提案在联合国遭到了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多数国家的反对而未能通过。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恐怖主义、非法移民、生态破坏、贸易保护等极其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是组织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应对世界新挑战的国际协调中心。

    ——摘编自刘清才、尚伟《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

    (4)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 14、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罗斯福新政一课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整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和指导 C、国家干预 D、“以工代赈”
  • 15、《人类简史》中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说:“另一项重要发明是内燃机,彻底改革了人类的运输……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人力——畜力——机械力’的能源革命也带来社会变革”。与该论述一致的观点是(       )
    A、科技进步是把双刃剑 B、改革要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6、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历史人物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文学艺术巨匠的历史贡献 B、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探索奋斗 C、文艺复兴巨人的人文光辉 D、启蒙运动先驱思想解放
  • 17、在动画《双城之战2》中,祖安的居民在生活中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外出时常常需要佩戴防毒面罩来保护自己免受灰霾的伤害。以下城市中环境与祖安最为相似的是(     )
    A、18世纪前期的圣彼得堡 B、19世纪前期的京都 C、19世纪中期的伦敦 D、20世纪后期的纽约
  • 18、下图为《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据图可知(     )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A、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隔绝了日本与外界的交流 B、美国海军舰队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被迫打开国门 C、西南强参加了反对幕府统治的倒幕运动 D、天皇和政府机构在倒幕运动后迁到东京
  • 19、2017年,考古学家在阿曼海域(印度洋西北部)打捞了一艘约500年前的欧洲沉船,船中发现的航海星盘刻有葡萄牙国王的印章的图样。这艘船最可能来自哪支船队(     )
    A、迪亚士的探索船队 B、哥伦布的美洲航行船队 C、达·伽马的印度航行船队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船队
  • 20、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你可以看到(     )
    A、教师无需教会同意可自行创办私人学校 B、大学有教育自主权,允许异端言论 C、师生讨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学生可以学习天文、音乐和神学等课程
上一页 821 822 823 824 8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