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右图是一个面带微笑正在耕地的农民,旁边竖着一块地界碑,上面写着:磨沟村雇农冶金财分得土地二亩五分。图片说明当时中国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国家土地所有制
  • 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应出自下列哪部文献?(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土地改革的重点是在(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 4、下面社论中的“战争”是指(  )

    A、解放战争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 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广大贫雇农终年辛勤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 6、2006年2月,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抵达上海进行了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时光回转,美国第七舰队曾参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协助英军进行广州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进攻大沽口炮台 C、解放战争中帮助解放军运送军火 D、朝鲜战争中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 7、1953年7月,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
    A、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B、司令官麦克阿瑟被撤职回国 C、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联合国军”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 8、下面哪句话最能体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   )
    A、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抵抗侵略,维护和平 D、援助邻国,睦邻友好
  • 9、歌曲是生活的艺术反映,许多历史歌曲用音乐的旋律记载了历史的痕迹。“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自电影《上甘岭》中唱起,多少年来,当这熟悉旋律响起时,人们都心潮澎湃,联想起(   )
    A、甲午中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抗日战争
  • 10、“中国人民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国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周恩来这段话是针对哪一事件而发表的(    )
    A、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B、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C、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D、英国侵略印度
  • 11、右图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毛泽东感慨的现状,我国政府编制了什么计划?这一计划从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2)、这一计划的发展重心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各一例即可)
  • 13、观察如图,这是1956年某工厂的开工纪念章,据此判断这个工厂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重庆长安汽车制造厂 C、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D、北京汽车制造厂
  • 14、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可行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开展三大改造的重要性 D、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 1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土地改革的需要 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6、宪法是一个国家的立法根本,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文件已有多部。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7、“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人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阅读材料,探究我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步骤一:史料探究

    【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笑迎携手日月新】

    材料二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当历史的时针指在1953年时,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社。1956年,张小泉剪刀ㄏ诞生。

    你知道我国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吗?手工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顺应趋势谱新篇】

    材料三

    图3是当时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这个事件过程中产生了哪一创举?

    (4)、请你说说对三大改造的看法。
  • 18、对如表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19、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七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其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华,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地齐鸣28响……

    材料三:1949年前后,西藏地方的分裂势力在英、美、印等国的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的分裂活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元济参加的“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历史事件的场景?指出“28响”所涉及的起止时间及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上一页 793 794 795 796 797 下一页 跳转